地幔的意思、地幔的詳細解釋
地幔的解釋
[mantle] 地球内約2900多公裡深處,岩石層以下、地心以上與地心斷開的部分
詳細解釋
地球内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厚度約2900多公裡。
詞語分解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 幔的解釋 幔 à 張在屋内的帳幕:幔帳。幔子。布幔。窗幔。帷幔。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的圈層結構,是地球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基本概念
在漢語語境及地質學中,“地幔”指包裹在地核之外、位于地殼之下的巨厚固體圈層。其名稱形象地比喻為地球的“中間層”或“覆蓋層”(如同覆蓋在地核之上的幔帳)。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及地質學定義,它主要由緻密的矽酸鹽類岩石構成,具有高溫高壓的特征,是地球内部物質對流和闆塊運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
二、地質結構與分層
- 上地幔(深度約33–410公裡):包含岩石圈下部(堅硬)和軟流圈(部分熔融,具塑性),是岩漿活動與闆塊運動的發源地。
- 過渡帶(410–660公裡):礦物晶體結構隨壓力變化發生相變,密度顯著增加。
- 下地幔(660–2900公裡):以矽、鎂、鐵氧化物為主,物質呈固态但緩慢對流,溫度可達4000°C。
三、物理特征與科學意義
- 物質組成:以橄榄石、輝石等富鎂矽酸鹽礦物為主,含少量鐵、鋁等元素。
- 動力學作用:地幔對流驅動闆塊構造運動,引發地震、火山活動及山脈形成,是地表地質演化的核心動力源。
- 探測方式:通過地震波速度變化(如莫霍面、古登堡面分界)及高溫高壓實驗模拟其狀态。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科學大辭典》:定義地幔圈層結構與礦物相變機制。
- 《地質學報》:多篇研究論文分析地幔對流與闆塊運動耦合關系。
-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科普專欄:詳述地幔成分與地震波傳播特征。
-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進展》:綜述地幔熱柱與火山活動的關聯性。
(注:因平台限制無法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上述機構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重要圈層,其具體含義和特征如下:
一、基本定義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地殼底部)與古登堡界面(深約2900公裡)之間,厚度約2865公裡,占地球總體積的82.3%、總質量的67.8%,是地球體積最大、質量最重的層。
二、分層結構
- 上地幔(17-980公裡):頂部存在軟流層,因放射性元素衰變放熱導緻岩石部分熔融,是岩漿發源地;
- 下地幔(980-2900公裡):高溫高壓環境下物質呈可塑性固态,鐵元素含量相對增加。
部分研究還将地幔細分為上地幔、過渡層(400-700公裡)和下地幔。
三、物質組成
主要成分為橄榄岩類岩石,以橄榄石、輝石等矽酸鹽礦物為主,含矽、鎂、鐵、鋁等元素。上地幔成分接近石質隕石,下地幔可能含更多金屬硫化物。
四、地質作用
- 軟流層是闆塊運動的驅動力來源,直接影響火山、地震等地質活動;
- 地幔熱對流驅動地殼闆塊移動,熱量通過地幔向地表傳遞。
五、其他特性
- 溫度範圍:約500-5000℃,壓力隨深度遞增;
- 近期研究發現地幔中存在巨型古老岩石結構,可能與闆塊俯沖作用相關。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愛問教育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枋本題畢門逼威昌霍常爵長思大單于稻谷貂尾地下阏伯方袍客放走封記腹侮覆谳功遂身退灌沐管搉官榮鼓暢候禽黃目會辦揮劍成河火化獲知呼吸困難蹇咢江沙譏評糾攝款兒練師離鳥龍表毛亂名手明證秣刍慕類淺易峭漢起鬨騎龍欺慢氣命青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三大發明儵儵肆矜田澤衛青吳剛無可如何下腳貨蟹形字戲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