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草體的意思、草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草體的解釋

(1).草書。《法書要錄》卷一引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來能書人名》:“ 河東 衛覬 ,字 伯儒 , 魏 尚書僕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玅,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

(2).指拼音文字的手寫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草體是漢語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書法範疇的草書體系 草體在書法中指代"草書",包含曆史演變中的不同形态。章草起源于漢代,保留隸書筆意,字形簡省連帶,代表作品如皇象《急就章》(《中國書法大辭典》);今草形成于魏晉,筆畫連綿流暢,王羲之《十七帖》為典型;狂草至唐代成熟,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突破結構束縛,強調藝術表現力(《曆代書法論文選》)。

二、文字學中的簡化字形 從漢字發展規律看,草體是相對于正體字的簡化寫法。《漢字學》指出,草體通過筆畫省減、部件連寫等方式形成,如"爲"簡化為"為","書"簡化為"書"。這種簡化規律為現代漢字簡化方案提供了曆史依據(《漢字形體學》)。

三、現代應用場景 在國家标準《GB/T 15834-2011 标點符號用法》中,草體特指手寫體符號形式,區别于印刷體。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明确要求中小學生需辨識常見草體字形,培養文字演變認知能力。

網絡擴展解釋

“草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漢字書法中的草體(核心含義)

草體是漢字書法的一種書體,形成于漢代,由隸書簡化演變而來,以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為特點。根據發展時期和風格差異,可分為三種類型:

  1. 章草
    早期草書,保留隸書筆意,字字獨立,筆畫帶有波磔(如三國皇象《急就章》)。
  2. 今草
    晉代成熟,突破章草限制,筆畫連貫流暢,代表作有王羲之《初月帖》《得示帖》。
  3. 狂草
    唐代發展至高峰,筆勢狂放恣肆,完全脫離實用功能,成為純藝術創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叙帖》。

藝術特點:

二、拼音文字的手寫體(延伸含義)

在非漢字語境中,“草體”也指拼音文字(如英文)的快速手寫形式,具有筆畫簡化、連寫特征,類似漢字草書的隨意性。

補充說明

需注意區分“草體”與“草書”的細微差異:“草體”更側重書寫形态,而“草書”常特指書法藝術門類。此外,部分文獻中“草體”也指代非正式文稿(如草拟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

笨鳥先飛褊乏便士閟器駁面子超群越輩齒後音純明東北風睹始知終杜義鵝口白瘡風流才子紛争高徽遘罹挂念灌音毂下虹棟花钿護從胡顔之厚檢身翦字嬌嚬稷稷窘滞季叔積資捐輸老誠連聚龍蛇歌盧家碌碌無聞孟公投轄猛盛命籙命在旦夕耐心女角漂零蓬斷強直自遂親表輕駃青霜杞人憂天曲意奉迎日朘月削衰色爽信四沖司務長韬光滅迹掏腰包逖聽遐視問禮吳練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