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天文》分一日一夜為十五時,名稱是: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食、隅中、正中、小還、餔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車、黃昏、定昏。參見“ 十二時 ”。
“十五時”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時間劃分方式,源自《淮南子·天文》。它将一日一夜分為15個時段,每個時段有特定名稱,具體如下: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時段定義或與“十二時”的對比,可參考《淮南子·天文》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十五時》這個詞在漢語中是指當前的時間是15點左右,即下午3點。
《十五時》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十”和“時”,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是2畫和10畫。
《十五時》一詞來源于漢語口語中對于下午3點的常用表達。
《十五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十五時」。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對于表示下午3點的時間,可能使用的是「昏時三刻」這樣的表達。
1. 今天下午我要去圖書館,約定在《十五時》見面。
2. 平時上班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然而每天的《十五時》到了,大家都開始期待下班。
組詞方面,《十五時》可以和其他時間詞組合使用,例如《十五時半》、《十五時四十五分》等。
與《十五時》意思相近的詞有下午三點、下午三時等。
與《十五時》相反的詞是上午三點、上午三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