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秉鈞衡的意思、秉鈞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秉鈞衡的解釋

謂執掌政權。 宋 樂史 《廣卓異記·與同列子弟為丞相》:“如 頲 與其父友同秉鈞衡者,自古未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秉鈞衡”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執掌國家權柄、主持政務要職的行為。以下從詞源、曆史語境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解析 “秉”意為執持、掌握,《說文解字》釋為“禾束也”,引申為把控事物核心;“鈞”原為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周禮·冬官考工記》載“權鈞則輕重平”,後演變為權柄象征;“衡”指權衡、平衡,《漢書·律曆志》言“衡,平也”,特指治國理政中的平衡之術。三字合稱特指宰相級官員執掌中樞政務的職能,如《全唐詩》中“秉鈞調造化”即形容重臣協調國事。

二、曆史語用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宋元時期成為固定官場用語。宋代職官制度中,“鈞衡”常代指尚書省長官,如《宋史·職官志》載宰相“總領百揆,持秉鈞衡”。明清時期詞義擴展,可泛指中央要員,李東陽《懷麓堂集》稱内閣大學士“身膺鈞衡之寄”,體現其政治權重。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鈞衡”包含三重象征:① 如衡器般公平執政的理念,《貞觀政要》強調“持衡者當去偏頗”;② 協調陰陽的宇宙觀,《周易》以“剛柔應,天地際會”喻政務調和;③ 責任倫理,《朱子語類》要求秉鈞者“如執千鈞之衡,不可有一發偏倚”。這種文化内涵使其成為古代文人對理想政治家的期許載體。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版)等權威辭書,并溯源《十三經注疏》等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秉鈞衡”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執掌政權或掌握國家大權,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字面含義

    • 秉:意為“執掌、掌握”,如“秉政”;
    • 鈞:古代重量單位(約三十斤),象征權力,如“千鈞一發”;
    • 衡:原指秤杆,引申為“權衡、平衡”,代指國家治理。
      組合意為“執掌國家權力的權衡”,即掌管政權。
  2. 引申含義
    泛指身居高位、執掌國家政務,常用來形容宰相或重臣的職責。


曆史出處與用例


相關詞彙與成語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對古代政治制度的描述,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編年兵多者敗不步人腳布達不武采名敕畫箠搒打蔟東西玉二難二十四韻發端詞方子匪軍豐牆峭阯服辂感勵高履過錯果肉古昔揮麈金葉矜張擊柝繼武兩廈令甲瞞落暮境馕糠乜嬉濆礴倩女離魂峭寒七尺軀輕蹻親生颀晰桡沮融溶孺年色霁上番上腴水倉疏内隨封素藴田役田則投食團體賽土蝼烏弋響和嚣暴蕭爽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