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鈞衡的意思、秉鈞衡的詳細解釋
秉鈞衡的解釋
謂執掌政權。 宋 樂史 《廣卓異記·與同列子弟為丞相》:“如 頲 與其父友同秉鈞衡者,自古未聞。”
詞語分解
- 秉的解釋 秉 ǐ 拿着,持:秉燭。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古代容量單位,一秉合六十斛。 姓。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鈞衡的解釋 .比喻國家政務重任。 唐 楊炯 《<王勃集>序》:“幼有鈞衡之略,獨負舟航之用。”《三國演義》第一○四回:“臣 亮 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喻指擔負國家政務重
網絡擴展解釋
“秉鈞衡”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執掌政權或掌握國家大權,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
- 秉:意為“執掌、掌握”,如“秉政”;
- 鈞:古代重量單位(約三十斤),象征權力,如“千鈞一發”;
- 衡:原指秤杆,引申為“權衡、平衡”,代指國家治理。
組合意為“執掌國家權力的權衡”,即掌管政權。
-
引申含義
泛指身居高位、執掌國家政務,常用來形容宰相或重臣的職責。
曆史出處與用例
- 文獻記載
宋代樂史《廣卓異記》提到:“如頲與其父友同秉鈞衡者,自古未聞。”
《舊唐書·苗晉卿傳》亦載:“及秉鈞衡,小心畏慎,未嘗忤人意。”
相關詞彙與成語
- 近義詞:秉鈞持軸、秉鈞當軸(均指掌握國家大權);
- 反義詞:散帶衡門(指退隱不仕)。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對古代政治制度的描述,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很高興為您解答關于《秉鈞衡》的問題!
《秉鈞衡》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持之以恒地權衡和衡量事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判。下面是有關《秉鈞衡》的一些相關信息:
部首:秉(禾字頭)、鈞(金字底)
筆畫:秉(9畫)、鈞(9畫)、衡(12畫)
來源:《秉鈞衡》一詞來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中,原意是指主持衡量和判決善惡的官員。後來引申為評判事物的标準和方式。
繁體:《秉鈞衡》的繁體字形狀與簡體字形狀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秉的字形可能稍有差異,但整體上與現代相似。
例句:他秉鈞衡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認可和信賴。
組詞:常見的相關詞彙有衡量、權衡、公正、評判等。
近義詞:比較、權衡、衡量、評估。
反義詞:主觀、片面、不公正、偏向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