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頑昏。 唐 杜牧 《朱叔明授右武衛大将軍制》:“屢下詔書,誥誡深切,豈知頑昧,不可鐫琢。”《資治通鑒·唐則天後永昌元年》:“愚臣頑昧,初謂皆實。” 宋 晁補之 《北京學直舍對客》詩:“尚因呼乃覺,笑自謝頑昧。”
“頑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頑”(愚鈍、頑固)和“昧”(昏暗、不明)組成,整體意為“頑昏”,即形容人愚昧頑固、不明事理的狀态。
文獻例證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書或詩詞中,既可指責他人固執愚鈍(如杜牧例),也可用于自我調侃或謙辭(如晁補之例)。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常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文學作品時。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可參考《資治通鑒》、杜牧文集等原始文獻。
《頑昧》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固執于錯誤、不聽勸告、不易被改變的狀态。
《頑昧》由部首“頁”(頁字頭)和“邁”(辶之後)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9劃。
《頑昧》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作為“頑固”的意思在古代文獻中出現得較多,後來逐漸演變為“頑皮不識愚昧”的含義。
《頑昧》的繁體字為「頑昧」。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頑」字的上部分采用了「元」字旁,而「昧」字的上部分則使用了「日」字旁。
1. 他對這個問題一直頑昧不化,無法改變他的觀點。
2. 孩子們時常在遊戲中表現出頑昧的天性。
頑固、頑抗、頑強、頑劣
頑固、執迷不悟、固執己見、不可動搖
開明、開放、容易相信、易變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