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秦 至 西漢 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與丞相、禦史大夫并稱三公。 漢 武帝 時改稱大司馬。 東漢 時太尉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曆代亦多曾沿置,但漸變為加官,無實權。至 宋徽宗 時,定為武官官階的最高一級,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職務。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稱。 元 以後廢。
“太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職能隨朝代演變而變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太尉始設于秦朝,是中央最高軍事長官,與丞相、禦史大夫并稱“三公”。秦代雖設立此職,但實際未任命人員,主要由大将軍負責軍事。其職能包括統帥全國兵馬、管理軍事考核及賞罰()。
宋代起,“太尉”也作為對官員的通稱,如《夷堅丙志》中百姓互稱太尉以示尊崇()。
補充說明:不同朝代對太尉的具體定義存在差異,建議通過《漢書·百官公卿表》《宋史·職官志》等史料進一步考證。
太尉是指古代中國的官職,常用來稱呼軍事上的最高指揮官,相當于現代的大将軍。
太尉的拆分部首為大(⼤)和寸(⼼),它由8筆構成。
太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呂刑》中,據說是起源于周朝時期。在古代,太尉一直是國家的最高軍事職位,常由親近皇帝的親信擔任。太尉的職權包括領導和指揮軍隊、制定軍事政策等。
太尉的繁體字為「太尉」,它是一種漢字正體字形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過多次演變。在早期的篆書中,太尉的寫法為「夊+寸」。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太尉」形态。
他被任命為太尉,負責領導軍隊防禦邊境。
太尉組詞示例:太尉府、太尉軍、太尉衙門。
太尉的近義詞有:上将、大将軍。
太尉的反義詞有:小卒、士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