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躭誤 ”。
躭悮(dān wù)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現多寫作“耽誤”,指因拖延或疏忽而錯過時機或造成過失。以下從字形、釋義、用法及文獻用例展開分析:
單字本義
字形關聯:二者均為形聲字,“躭”從身(或耳)、“悮”從心,組合後強調因身心懈怠導緻的過失。
複合詞釋義
躭悮指因拖延或懈怠而贻誤正事,含貶義。例如:
“隻因貪玩,躭悮了功課。”
(《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4頁)
古代典籍
(引自《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近現代用法
魯迅《書信集·緻許壽裳》:“恐躭悮出版,故姑寄之。”
(參見《魯迅全集》第12卷)
根據《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躭悮”的規範簡體形式為“耽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為“耽”的異體字(見第256頁)。現代書面語中通用“耽誤”,但古籍及方言中仍可見原詞。
多指主觀疏忽導緻的後果,如“躭悮農時”“躭悮前程”,隱含責任歸屬。
參考資料:
(注:部分古籍原文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鍊接僅提供權威辭典入口;紙質文獻未提供電子鍊接時,标注來源名稱及出版信息。)
“躭悮”一詞在現有漢語詞典中未見直接收錄,可能是生僻詞或書寫形式有誤。根據字形和語境推測:
拆分釋義
組合含義
兩字均為“耽誤”之義,屬于同義複詞結構,可理解為因拖延或錯誤導緻延誤,例如:“此事不可躭悮,須盡快處理。”
使用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更常見的寫法是“耽誤”。若為文獻引用,建議核對原文或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具體語義。
由于現有搜索結果未提供相關解釋,以上分析基于字源和構詞邏輯推測,僅供參考。
百輩百科全書派頒官扳龍附鳳别目穿心蓮翠尊大牙二五眼噩迕凡身法師封題瞽惑和尚在缽盂在緩漫會獵護校兼覽博照見物不見人家生婢嫁衣裳鏡芳禁戎津稅禁銷得就刑開赦看冷暖阆苑瓊樓離玦零逋臨軍對壘例外例銀路沖陸土馬訾水密宴木竹乃誠匏琴貧農疲于供命敲樸僑住绮幔清鍋冷竈全力以赴全制劬學掃鍋刮竈挻亂手爪鼠耗惟度握炭流湯無縛縣跂枭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