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席與障雨用的蓋。《禮記·曲禮下》:“龜筴、幾杖、席蓋、重素、袗絺綌,不入公門。” 孫希旦 集解:“席,坐席也。朝内卿大夫視事之室,蓋有君所常設之席,故不可持席以入,嫌其自表異也。蓋以禦雨,亦以表尊,朝位在庭,雨則廢持蓋,嫌其表尊也。”一說謂喪車蓋。參閱《禮記·曲禮下》 鄭玄 注。
“席蓋”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席蓋”由“席”與“蓋”兩字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下》,記載“龜筴、幾杖、席蓋、重素、袗絺綌,不入公門”。根據孫希旦的注解:
部分文獻(如)将“席蓋”解釋為成語“覆蓋、遮蓋”,但此用法缺乏權威典籍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禮記》及相關注疏為準。
“席蓋”主要指向古代禮儀中的坐席與車蓋,其使用受嚴格禮制約束,體現了周代等級制度對日常器物的規範。
席蓋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作動詞,意為用席子或布匹等物覆蓋,也可以指覆蓋的物品。形容詞“席蓋的”意為被席子或布匹等物覆蓋的。
席蓋的部首分别是左邊的帀(巾字旁)和右邊的皿,總共有10個筆畫。
席蓋在古代漢字形态中,席為象形字,表示坐席;蓋為象形字,表示覆蓋物。在繁體字中,席蓋的寫法保持不變。
席蓋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在炎熱的夏天,用席蓋遮擋住了陽光。
2. 過去農村裡,人們常用席蓋遮風擋雨。
3. 那個小孩一躺下,就讓母親給他席蓋好了。
組詞:蓋章、覆蓋、打蓋、廬舍(席台)
覆蓋、遮蓋、掩蓋
揭開、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