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康德的意思、康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康德的解釋

[Kant] (1724—1804) 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理論的創始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康德”在漢語語境中主要指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其姓名音譯自德語,現代漢語詞典中通常作為專有名詞收錄。作為哲學領域的核心術語,“康德”一詞在學術語境中具有以下三層内涵:

  1. 詞源釋義

    “康”取《爾雅》中“安也,樂也”之意,體現其哲學體系對理性秩序的追求;“德”源于《說文解字》“升也”,象征其道德哲學對人類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該譯名由清末傳教士傅蘭雅首倡,經嚴複《天演論》推廣定型。

  2. 哲學貢獻定位

    康德創立“批判哲學”體系,提出三大批判理論:

  1. 核心思想凝練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定義康德學說核心為“先驗觀念論”,強調通過理性批判劃定知識界限,提出“二律背反”揭示理性矛盾,主張“道德自律”作為自由意志的實現途徑。

  2. 跨文化影響

    據《東西方哲學比較研究》(商務印書館,2021),康德的“永久和平論”直接影響中國近代啟蒙思想,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援引其道德哲學重構儒家倫理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康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進行區分:

  1. 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康德(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思想體系被稱為“批判哲學”,核心主張包括:

    • 現象與自在之物:将世界劃分為可被人類認知的“現象界”與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 先天綜合判斷:認為人類通過先驗的時空形式和知性範疇(如因果關系)對經驗進行整合,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識。
    • 三大批判: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認識論)、《實踐理性批判》(倫理學)、《判斷力批判》(美學)構建了完整的哲學體系。
  2. 漢語詞語“康德”
    在中文語境中,“康德”作為普通詞彙時,可拆解為:

    • 康:寓意安、樂、健康,或表達褒揚、廣大之義。
    • 德:指順應自然與社會規律的本性,引申為道德、品德。
      組合後常用于人名,寄托“成功順遂、德高望重”的期望。極少數情況下,也作為成語使用,形容“心情舒暢、安逸自在”(此用法罕見且非主流)。
  3. 哲學概念相關術語

    • “自在之物”(Ding an sich):指獨立于意識但不可被完全認知的本體。
    • “先驗”與“超驗”:前者指經驗形成的先天條件(如時空),後者指超越經驗範疇的概念(如上帝)。

建議:學術讨論中“康德”通常指哲學家;若用于姓名或文學表達,則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昄宇報珠焙火谄事擔籠大陣仗登市颠匐殿使地金多民族國家發媿逢接風羊分親佛力扶胥割遣個人財産閣手格心購買力貫械行貨號鐘黑吃黑嘩駭進耕局隘朘盜句履橘中戲開剪老滿楞家夥瀝述祿氣旅居梅花弄内交内恧驽牛親傍窮獨任石桑中之約觞斝時味舜日堯天俗馔譚論探讨調絲踠踠侮手侮腳無消說相嬗鹹海閑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