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腌制的魚肚。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雜色貨買》:“及下飯海臘、鮝鰾、鴨子、炙鰍。”
“鮝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需拆解為“鮝”和“鳔”分别解釋:
鮝(xiǎng)
指經過加工腌制的魚幹,如“鲞魚”。古時也特指石首魚(如黃魚)的幹制品,如《吳地記》提到“魚鮝”是吳地特色食物。
鳔(biào)
指魚體内調節浮力的器官,俗稱“魚泡”。幹燥後可制成魚膠(花膠),是傳統滋補食材,常用于炖湯或藥膳。
組合含義推測:
“鮝鳔”可能指魚幹和魚鳔兩種食材的合稱,或某種以魚幹、魚鳔為原料的菜肴。由于缺乏具體語境,建議結合出處或上下文進一步确認。若為古籍或方言詞彙,可查閱《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核實。
《鮝鳔》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dāo biào。它指的是鳝魚的鳔,也稱為鳝魚泡。鳔是鳝魚體内的一種器官,形狀呈細長的管狀,質地柔軟。
《鮝鳔》的部首是魚(魚),拆分後的筆畫為15畫。
《鮝鳔》的源自古代漢字,是由魚部增補字變體形成的簡化字。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鱔髟」。
在古代漢字中,鮝鳔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形狀如下:魚(魚)+肅(肅)+鬼(疑)
1. 湯中加了些鮝鳔,口感更加鮮美。
2. 這道菜用鮝鳔炖制,營養豐富。
3. 他專門從鄉下帶來新鮮的鳝魚和鮝鳔。
組詞:鮝鳔湯、鮝鳔絲、鮝鳔粥、鮝鳔飯、鮝鳔炒面
近義詞:魚腸、魚泡
反義詞:鱗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