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義的意思、鸱義的詳細解釋
鸱義的解釋
謂喪失天良的行為。《書·呂刑》“ 蚩尤 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姦宄。” 孫星衍 疏:“或今文‘鴟義’為‘消義’。《廣雅·釋詁》雲:‘消,滅也。’則‘消義姦軌’,或為消義善而幹軌法也。”一說謂盜賊狀如鸱枭。參閱 孔穎達 《尚書正義》引 漢 鄭玄 說。 王闿運 《诏建定興鹿壯節祠碑》:“長算不從,羣 苗 鴟義,遂殺招安二官,連奪州縣。”
詞語分解
- 鸱的解釋 鸱 (鴟) ī 古書上指鹞鷹:鸱張(嚣張、兇暴,像鸱張開翅膀一樣)。鸱視(昂首而視,如鸱欲有所攫取)。鸱顧。鸱目虎吻(形容相貌兇惡)。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義的解釋 義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内容:意義。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鸱義”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源自《尚書·呂刑》,主要用于描述違背道義、兇殘暴虐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鸱”指鸱枭(貓頭鷹、鹞鷹等猛禽),象征兇殘;“義”通“儀”,此處指行為或表象。
- 整體含義:字面可理解為“如鸱枭般兇殘的行徑”,引申為喪失天良、奸邪暴虐的行為。
2.典籍出處與注解
- 《尚書·呂刑》記載:“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鸱義奸宄。”
- 孫星衍疏認為“鸱義”或為“消義”,即“消滅道義”,指破壞倫理綱常。
- 鄭玄注解(引自孔穎達《尚書正義》)則解釋為盜賊狀如鸱枭,形容暴徒的兇殘本性。
3.現代延伸理解
- 比喻用法:常用于批判背信棄義、殘暴不仁之人或行為,如古代文獻中形容叛亂者、奸臣等。
- 文化意象:因“鸱”在傳統文化中多與負面形象關聯(如“鸱鸮”喻惡人),強化了該詞的貶義色彩。
4.相關詞義辨析
- 鸱單獨釋義:
- 鳥類:鹞鷹、貓頭鷹;
- 器物:皮革酒囊(“鸱夷”的簡稱);
- 通假字:同“侈”,表奢侈。
“鸱義”是帶有強烈批判性的古語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指向違背倫理的暴虐行徑。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尚書》注疏及漢唐學者的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鸱義
鸱義(chī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鳥”,意思是鳥類;第二個部首是“義”,代表義理、義務等含義。根據筆畫順序,鸱的部首是一,義的部首是人。
鸱義這個詞的來源與《莊子》中的一句話有關:“夫鳥則飛,獸則走,腓則前後反,如有志與?”這句話表達了不同事物根據各自的本性行動的意思,其中腓就是指鸱,所以後來人們用鸱義來表示“按本能行動”。
鸱義的繁體字是“鴟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鸱義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最早的記載出現在金文中,形狀比較獨特,鸱字的“鳥”部分是一個鳥的側面輪廓,下方是直線表示腳。而義字的“人”部分則是兩條豎線。
例句:
1. 他的行動完全是鸱義的,沒有任何計劃或目的。
2. 這個角色的動作是鸱義進行的,我們需要更多的訓練來提高。
鸱義的近義詞是按本能、本能和直覺。相反義詞是按計劃、理性行動和有目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