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鬼怪等作祟為害。《史記·封禅書》:“ 秦德公 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禦蠱菑。” 司馬貞 索隱引《月令》“大儺,旁磔”注:“磔,攘也。厲鬼為蠱,将出害人,旁磔於四方之門。”
“蠱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語結構與拼音
該詞由“蠱”和“菑”組成,均為上下結構,拼音為gǔ zī。
本義與用法
“蠱菑”指鬼怪、厲鬼等作祟為害的行為,常用于描述古代對災禍或邪祟的認知。例如《史記·封禅書》記載,秦德公曾建立伏祠,并在城邑四門“磔狗”(肢解狗)以抵禦蠱菑,體現了古人通過祭祀儀式驅邪的習俗。
文獻出處與注解
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引用了《月令》的注解,提到“磔”是一種攘除災禍的儀式,并解釋“厲鬼為蠱,将出害人”,進一步說明“蠱菑”與厲鬼作祟的關聯。
網絡釋義補充
部分詞典将其歸類為傳統文化中的鬼神作亂現象,強調其危害性及古人的應對方式。
總結來看,“蠱菑”反映了古代對超自然災禍的敬畏和禳解實踐,兼具宗教與民俗色彩。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史記》及相關文獻。
《蠱菑》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意為“用毒蠱害人”的意思。蠱,指的是一種用來施加詛咒或毒害的神秘物品;菑,指的是病瘡、毒瘟等。因此,《蠱菑》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進行詛咒或施加毒害。
《蠱菑》的拆分部首為蟲和艹,其中蟲是蠱的部首,艹是菑的部首。根據筆畫計算,蠱有11畫,菑有11畫。
《蠱菑》一詞首次出現在《漢書·賈誼傳》中。在古代,蠱術被認為是一種邪惡的行為,可以用來施加詛咒或毒害他人。因此,這個詞語通常用來描述一種危害他人的行為。
《蠱菑》的繁體寫法為「蠱薋」。
在古代漢字中,蠱的寫法為「蟲」,而菑的寫法為「菑」。
1. 他用蠱菑陷害了那個無辜的人,導緻他一生都無法翻身。
2. 傳說中,有人曾經利用蠱菑來禍害整個村莊。
蠱心、毒蠱、施蠱、蠱害、蠱惑。
邪術、詛咒、毒藥、妖法、邪法。
正義、保護、醫治、仁愛、善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