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糌粑。 康正德 《心連心》:“老鄉們先後趕着三萬七千多隻牛羊,馱着藏在山裡的青稞和黏巴,攜着老小都從山上、草地回來了。”參見“ 糌粑 ”。
“黏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作為漢語詞彙(常見釋義) 指藏族傳統主食糌粑,由炒熟的青稞磨粉制成。該釋義來源于文學作品《心連心》中的描述:“馱着藏在山裡的青稞和黏巴”()。此用法強調物質屬性,屬于具體名詞,多出現于涉及藏族文化的語境中。
二、作為成語(較少使用) 形容人過分迎合、讨好他人,缺乏主見。這一釋義将“黏”與“巴”組合,引申為依附、巴結的行為狀态()。例如:“他在領導面前總是黏巴巴結,失了原則。”但需注意,此用法權威來源較少,且未見于傳統成語詞典。
補充說明:
黏巴是一個民間俚語,多用于粵語中,意思是粘滞、黏糊。常用來形容物品的黏稠度或人的行為。
黏巴的部首是⺡(糸部),總共有12筆。
黏巴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北京方言,源自于英文單詞"gum bar",意為膠質。由于在粵語方言中發音不太一樣,逐漸演變成了黏巴。
繁體字“黏巴”沒有固定規則,一般仍然寫作“黏巴”。
由于黏巴屬于俚語,沒有明确的古代漢字寫法。
1. 這個膠水真黏巴,頭發都粘在一起了。
2. 你别總黏巴在我身邊,走開一點。
1. 黏巴巴:形容物體或液體黏稠的程度。
2. 黏巴蛋:一種粘性很高的飲品,口感黏糊。
3. 黏巴手:形容某人動作遲緩不靈活。
1. 黏糊:形容物體或液體黏稠的程度,與黏巴意思相近。
2. 粘滞:粘稠而不流動的狀态。
1. 流動:與黏巴相反,指液體能夠自由流動。
2. 清爽:形容物體沒有任何黏稠感,舒適潔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