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秦 至 西汉 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汉 武帝 时改称大司马。 东汉 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至 宋徽宗 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 元 以后废。
“太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名称,其含义和职能随朝代演变而变化,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太尉始设于秦朝,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秦代虽设立此职,但实际未任命人员,主要由大将军负责军事。其职能包括统帅全国兵马、管理军事考核及赏罚()。
宋代起,“太尉”也作为对官员的通称,如《夷坚丙志》中百姓互称太尉以示尊崇()。
补充说明:不同朝代对太尉的具体定义存在差异,建议通过《汉书·百官公卿表》《宋史·职官志》等史料进一步考证。
太尉是指古代中国的官职,常用来称呼军事上的最高指挥官,相当于现代的大将军。
太尉的拆分部首为大(⼤)和寸(⼼),它由8笔构成。
太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吕刑》中,据说是起源于周朝时期。在古代,太尉一直是国家的最高军事职位,常由亲近皇帝的亲信担任。太尉的职权包括领导和指挥军队、制定军事政策等。
太尉的繁体字为「太尉」,它是一种汉字正体字形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过多次演变。在早期的篆书中,太尉的写法为「夊+寸」。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字形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太尉」形态。
他被任命为太尉,负责领导军队防御边境。
太尉组词示例:太尉府、太尉军、太尉衙门。
太尉的近义词有:上将、大将军。
太尉的反义词有:小卒、士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