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史的意思、太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史的解釋

(1) [an official who holds astronom and calendar]∶官名。三代為史官與曆官之宅,朝廷大臣。後職位漸低,秦稱太史令,漢屬太常,掌天文曆法。魏晉以後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至明清兩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負責,又稱翰林為太史

(2)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Si Maqian]∶指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參之太史。——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詳細解釋

(1).官名。 西周 、 春秋 時太史掌記載史事、編寫史書、起草文書,兼管國家典籍和天文曆法等。 秦 漢 曰太史令, 漢 屬太常,掌天時星曆。 魏 晉 以後,修史之職歸著作郎,太史專掌曆法。 隋 改稱太史監, 唐 改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 元 改稱太史院。 明 清 稱欽天監;修史之職歸之翰林院,故俗稱翰林為太史。參閱《通典·職官八》《續通典·職官八》

(2).複姓。 漢 末有 太史慈 。見《三國志》本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太史"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在不同曆史時期具有多重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和《中國曆史大辭典》的解釋,其核心内涵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一、史官職能

作為古代記錄國事的核心官職,太史始設于周代,負責編修史書、掌管天文曆法。《周禮·春官》記載其"掌建邦之六典",包括觀測星象、制定曆法、記錄君王言行等職責。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自稱"太史令",印證其曆史記載職能。

二、官職演變

秦漢時期改稱"太史令",隸屬太常寺,地位有所降低。《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其秩比六百石,至魏晉時期逐漸轉為專司天文曆算。唐代設太史局,明代改為欽天監,标志着該官職職能的專業化轉型。

三、文學别稱

明清時期衍生出文學化用法,文人常以"太史"尊稱翰林院官員。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中"太史文起公"即指其叔祖歸有光曾任翰林侍讀。《辭源》特别指出這種用法具有地域性特征,多見于江浙文人群體。

網絡擴展解釋

“太史”一詞主要有以下含義和演變過程:

一、官職演變

  1. 起源與職能
    西周至春秋時期,太史是朝廷重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記錄史事,并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務。

  2. 秦漢以降的職能變化
    秦漢時改稱“太史令”,隸屬太常(九卿之一),主要負責天文曆法。魏晉以後,修史職能轉歸著作郎,太史僅負責推算曆法。隋唐時期機構名稱多次變更(如太史監、太史局),至明清則由翰林院負責修史,故翰林也被稱為“太史”。


二、其他含義

  1. 指代《史記》
    因司馬遷曾任太史令并撰寫《史記》,後世常以“太史”代指其著作,如唐代柳宗元在《柳河東集》中提及“參之太史”。

  2. 複姓
    “太史”也是罕見複姓,如東漢末年名将太史慈(《三國志》有載)。


三、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用

“太史”一詞核心含義為古代史官及曆法官員,隨朝代更疊職能逐漸分化,同時衍生出文獻代稱和姓氏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凹弧飾藨蓘躃踖璧流離查點長出氣禅思舛差迨及搭撒登隴遞補帝唐多高鵝罽反戈相向煩刻覆養脯斮趕任務敢往隔山買老牛果木害眼黑賬橫遭皇谟回睹儉乏繭絲剪削雞眼倦緻絶瑕龍魚率馬以骥芒屩眉飛目舞腼然明府鬧災佩珍貧富懸殊騎鶴請旌秋蓬山委生拖死拽設喻試圖睡國説怿四大洋讨生活挺拔聽獄提議毋論烏裘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