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乏,生活困難。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積萬金於篋匱,雖儉乏而不用,則未知其有異於貧窶。”《南史·褚裕之傳》:“我謂此是食物,非曰財貨,且不知堪賣錢,聊爾受之。雖復儉乏,寧可賣餉取錢也。”
"儉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n fá,其含義可通過以下五個方面解析:
核心釋義
指物質生活上的貧乏困頓,常用于形容經濟拮據、資源短缺的生存狀态()。如《南史》中"雖複儉乏"即表達生活困窘之意。
詞源考證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積萬金于箧匮,雖儉乏而不用",此處的"儉乏"既指物質匮乏,也暗含精神層面的克制()。
構詞解析
"儉"本義為節省,《說文解字》釋為"約也";"乏"指缺少。二字組合後詞義由"主動節儉"轉為"被動貧乏",強調客觀經濟條件不足()。
近義對比
與"貧困""貧窭"等詞相比,"儉乏"更突出資源短缺的持續性狀态,而非短暫的經濟困難,如《南史》用"甯可賣饷取錢"體現長期拮據下的抉擇()。
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如描述古代災荒時期"儉乏之歲",日常口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傾向用"貧困""拮據"等替代詞()。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第1693頁或葛洪《抱樸子》原文,可深入了解該詞的曆史語境()。
儉乏是指節約和節儉的意思。一個人在消費和使用資源方面持有儉樸的态度,不浪費,合理利用現有的資金和物品。
儉乏的部首是人字旁(亻),總共有7個筆畫。
儉乏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經濟相對困難的時期,人們必須要有節儉的意識和行為,以保證生活的基本需求。
繁體字為儉乏。
在古代漢字中,儉乏的寫法為「儉乏」,字形較為繁複,但依然能夠體現出「節約」和「簡陋」的含義。
1. 他年輕時家境貧寒,養成了儉乏的習慣。
2.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倡導儉乏生活,減少資源的浪費。
儉樸、節約、節儉、節流、節約用水、節約用電
節約、節儉、倹約
奢侈、浪費、揮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