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果木的意思、果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果木的解釋

(1) [fruit tree]∶果樹

(2) [fruit]∶水果

彼處不産五谷,雖有果木,亦都不食,惟喜以土代糧。——《鏡花緣》

詳細解釋

(1).果樹。《管子·地員》:“蓄植果木,不若三土。” 晉 左思 《<三都賦>序》:“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 南朝 宋 謝靈運 《還舊園作見顔範二中書》詩:“果木有舊行,壤石無遠延。”

(2).指水果。 元 高文秀 《襄陽會》第一折:“叔父,你不飲酒呵,你請箇果木波……你看這桌子上,好棗、好桃、好梨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果木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名詞,其核心指代與果實相關的植物類别。《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果實可食的樹木”,即人們常說的果樹,例如蘋果樹、梨樹等。這一概念在《漢語大詞典》中進一步擴展為“果樹木材”,指果樹軀幹在木工、雕刻等領域的應用材料。

從植物學分類角度,《中國果樹分類學》将果木細分為三個亞類:核果類(如桃、杏)、仁果類(如山楂、枇杷)和漿果類(如葡萄、猕猴桃),其中柑橘類因獨特的形态特征被單獨列為芸香科果木。這種分類體系體現了中國農業科學對果木的系統認知。

古籍《齊民要術》記載了果木在農業生産中的經濟價值,特别強調其“春華秋實”的生長特性與“三年挂果,五年成材”的培育規律。現代農林經濟學研究顯示,優質果木品種每畝年均産值可達傳統農作物的3-5倍,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産業支撐。

在文化符號層面,《詩經》中“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記載,印證了果木在古代禮儀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這種文化基因至今仍體現在傳統節慶的果品饋贈習俗中,形成獨特的民俗文化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果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1. 果樹
    指能夠結出可食用或可利用果實的木本植物,如蘋果樹、梨樹、棗樹等。例如《鏡花緣》中提到:“彼處不産五谷,雖有果木,亦都不食,惟喜以土代糧。”
  2. 水果
    在部分語境中也可直接代指水果,如元代高文秀《襄陽會》中的“果木波”(指果品)。

二、延伸用途(基于非權威來源補充)

果木的木材因質地堅硬、紋理美觀等特點,常被用于:


三、古籍與例句

需注意:關于木材用途的描述多來自低權威性網頁,建議結合專業資料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侶半牀遍及餅肆礤床兒層層疊疊觇見椿象賜酖撺弄佛豆稿本高義薄雲根瓣革心易行毂陽焊花花粉樓家集佳贶幾乎不妓家金磾香鲸波怒浪巨大愧慚枯形灰心樂善好施剺面祿令美谥懵然命志末調木化九隆拈酸潑醋蹑迹甯宇暖鞋瓯宰皮幹樵女傾倒慶綿球杖踢弄三通身外身十二重樓素仇瑣任素友恬簡晚砧衛星雲圖無價之寳烏狼無骞霞腳陷機綫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