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達到。 唐 韓愈 《為裴相公讓官表》:“苟耳目所聞知,心力所迨及,少關政理,輒以陳聞。”
(2).等到。 晉 陸機 《長歌行》:“迨及歲未暮,長歌承我閑。” 南朝 宋 劉铄 《拟孟冬寒氣至詩》:“迨及涼風起,行見寒林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九回:“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
“迨及”是漢語中表示時間承接的複合虛詞,其核心含義為“等到……的時候”,主要承擔引出後續事件發生時間節點的功能。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迨”通“逮”,本義為“及、達到”,與“及”組合後構成遞進式時間關聯詞。該詞在古漢語中具有雙重特性:
一、語法功能層面 作連詞時引導時間狀語,如《詩經·豳風》中“迨及歲未暮”即通過該詞引出農事活動的時限條件。作介詞時則多與具體時間搭配,如《後漢書》載“迨及三年,政通人和”強調時間積累效果。
二、語義演變脈絡 據《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考訂,該詞萌芽于先秦時期,兩漢時期使用頻率達到頂峰。唐宋以後逐漸被“等到”“待到”等口語化詞彙替代,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于書面文獻與文學創作領域。其構詞法體現古漢語單音詞複音化趨勢,通過同義複合強化時間指向功能。
典型用例可見于《漢書·食貨志》“迨及仲秋,百谷登熟”,此處既标明具體時令,又暗含條件成熟的語義層次。現代學術著作如王力《古代漢語》将其歸入時間連詞範疇,強調其連接分句、标識時間起點的語法作用。
“迨及”是一個文言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釋義:
達到
表示某種能力、時間或範圍的抵達。
例句:唐代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中提到“心力所迨及,少關政理”,意為“能力所達到的範圍内,稍有涉及政務便會上奏”。
等到
用于引出時間條件,相當于“待到”“及至”。
例句:
詞語結構:
白皮保衛團悲聲載道褊薄薄宦波剌斯漕臣成比侈禦籌幹觸禍珰環嫡女噩兆發惱墳記勾礙梏掠古離古怪棍蠹鶴頭薨背轟隆轟隆惶懅回光剪草除根讦奸金錯刀靜美荊條吉驗峻壁涼室晾鷹台兩杖鼓厘理鈴鈴令儀令色隸仆人泷夫胪布被山帶河暴骨乾曜乞寒輕土青織碁圖若酒塞怨仕道失馬塞翁松軒太公釣魚,願者上鈎佃器忒修斯豚醪微玷洩口寫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