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比方。 明 陳霆 《兩山墨談》卷六:“螳螂奮臂而當轍,初謂談客設喻之辭,今乃知古實有是事。” 嚴複 《原強續篇》:“善夫西人之設喻也,曰: 埃及 人甲養神鵝,一日,鵝生卵,墜地化黃金,甲大喜,以為是腹中皆此物也,刲而求之,無所得而鵝死。”
“設喻”是中國古代文學和修辭學中的一種手法,指通過設立比喻來說明道理或增強表達效果。其核心是用具體、形象的事物類比抽象概念或複雜道理,使内容更生動易懂。該手法常見于議論文、說理散文及詩詞創作中。
設喻的兩種主要類型:
直接設喻(明喻) 用“如”“若”“似”等比喻詞直接連接本體和喻體。例如《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将德政比作北極星,強調其指引作用。
間接設喻(隱喻/借喻) 隱去比喻詞或本體,通過整體情境暗示類比關系。如《莊子》用“庖丁解牛”暗喻順應自然規律的重要性,本體(治國之道)未直接出現,僅通過故事傳遞哲理。
作用與特點:
注意事項: 需保證喻體與本體在邏輯或情感上存在合理關聯,避免牽強附會。例如用“昙花一現”比喻短暫的成功是貼切的,但若用“太陽東升西落”比喻永恒則會産生邏輯矛盾。
設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比喻手法來表達或說明事物。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領悟事物的内涵。
設喻的部首是言字旁,總共有11個筆畫。
設喻這個詞來自于古代漢語。據考古學家研究,它最早出現在漢朝的文字中,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修辭和教育等方面。
設喻的繁體字是「設喻」,它在一些傳統的漢字書寫系統中被使用。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設喻的字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仍然保持着現代漢字的基本形狀和結構。
1. 他用動情的語言設喻了愛情的甜蜜和苦澀。
2. 這篇文章通過一個寓言故事設喻了人性的善惡。
設想、喻義、設問、喻人
用喻、比喻、類比
實喻、直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