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的蓬草。因已幹枯,易隨風飄飛,故亦以喻飄泊不定。《晏子春秋·雜上二十》:“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葉,秋風一至,僨且揭矣。” 漢 桓寬 《鹽鐵論·非鞅》:“譬若秋蓬被霜,遭風則零落,雖有十 子産 如之何?” 唐 韓愈 《贈族侄》詩:“作書獻雲闕,辭家逐秋蓬。” 金 元好問 《南關》詩:“風裡秋蓬不自由,一生幾度過 隆州 。”
秋蓬
一、基本釋義
“秋蓬”指秋季枯萎的蓬草,屬菊科植物。其莖幹纖細,秋季幹枯後易隨風飄散,故在漢語中常象征漂泊無依、人生動蕩或衰敗之景。《說文解字》釋“蓬”為“蒿也”,強調其草質松散的特性;《現代漢語詞典》明确其植物屬性,并引申為“散亂、漂泊”之意。
二、文學意象與文化内涵
蓬草根淺,秋後風起即四處飛散,古人以此喻人生流離。如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以秋蓬暗喻離别後的飄零。
蓬草枯黃凋零,成為秋日荒涼意象的代表。《淮南子·說林訓》載:“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将暮”,其中“落葉”常與秋蓬并提,共構肅殺之景。
雖為賤草,秋蓬亦具“野火燒不盡”的頑強。白居易《贈内》中“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以蓬草自比,暗含對命運的抗争。
三、典源與用例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為早期文學關聯,以蓬草亂狀喻思婦憔悴,奠定其文化符號地位(《詩經》通行本)。
“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深化漂泊意象,成為後世詠歎羁旅的範式(《曹子建集》)。
四、現代漢語應用
今仍用于形容流離失所(如“身世如秋蓬”)或事物衰敗(如“事業轉秋蓬”),常見于文學創作與曆史論述。其植物學特征詳見《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文學解析可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參考來源:
“秋蓬”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秋蓬”字面指秋季的蓬草。由于蓬草在秋季幹枯後易被風吹散,常用來比喻漂泊不定、孤苦無依的狀态,尤其形容人到晚年居無定所或生活動蕩。
漂泊的象征
古人以秋蓬隨風飄飛的自然特性,暗喻人生際遇的流離失所。例如唐代杜甫的詩句“辭根散作九秋蓬”,便以秋蓬自喻戰亂中的漂泊生涯。
晚景凄涼
成語也常指年老無依的境況,如《晏子春秋》中“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葉”,強調根基不穩導緻最終零落。
文獻引用
《鹽鐵論·非鞅》用“秋蓬被霜,遭風則零落”形容脆弱易逝;韓愈《贈族侄》中“辭家逐秋蓬”則表達離鄉漂泊的無奈。
詩詞運用
白居易《望月有感》中“吊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一句,以秋蓬與孤雁并提,深化了亂世中親人離散的悲涼。
現代語境中,“秋蓬”可引申為人生無常、命運多舛的感慨,或用于文學創作中渲染孤寂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背景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晏子春秋》《鹽鐵論》等古籍原文。
包橘鮑照表舅表土臂钏柲邱槽柔娼寮常行尺一牍癡雲騃雨脆管法家鳳侶墳燭符命稾稅鈎卷廣陵濤絓眼孤寺含冰茹檗翰登巾車之恩景觀金漿玉醴錦章救護員九賢抉擇懼駭科防懇笃立王李膺客鸾辇論賦論争馬群空名花冥迹鴾母挪步峭正清胄曲臨三峨三星戶沙地石鹽事業費順命四更俟望體亮挺力統率五石銅無所不至洗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