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史的意思、太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史的解释

(1) [an official who holds astronom and calendar]∶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2)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Si Maqian]∶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参之太史。——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详细解释

(1).官名。 西周 、 春秋 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秦 汉 曰太史令, 汉 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魏 晋 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 隋 改称太史监, 唐 改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元 改称太史院。 明 清 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太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多重含义。根据《汉语大词典》和《中国历史大辞典》的解释,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史官职能

作为古代记录国事的核心官职,太史始设于周代,负责编修史书、掌管天文历法。《周礼·春官》记载其"掌建邦之六典",包括观测星象、制定历法、记录君王言行等职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自称"太史令",印证其历史记载职能。

二、官职演变

秦汉时期改称"太史令",隶属太常寺,地位有所降低。《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其秩比六百石,至魏晋时期逐渐转为专司天文历算。唐代设太史局,明代改为钦天监,标志着该官职职能的专业化转型。

三、文学别称

明清时期衍生出文学化用法,文人常以"太史"尊称翰林院官员。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太史文起公"即指其叔祖归有光曾任翰林侍读。《辞源》特别指出这种用法具有地域性特征,多见于江浙文人群体。

网络扩展解释

“太史”一词主要有以下含义和演变过程:

一、官职演变

  1. 起源与职能
    西周至春秋时期,太史是朝廷重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记录史事,并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务。

  2. 秦汉以降的职能变化
    秦汉时改称“太史令”,隶属太常(九卿之一),主要负责天文历法。魏晋以后,修史职能转归著作郎,太史仅负责推算历法。隋唐时期机构名称多次变更(如太史监、太史局),至明清则由翰林院负责修史,故翰林也被称为“太史”。


二、其他含义

  1. 指代《史记》
    因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并撰写《史记》,后世常以“太史”代指其著作,如唐代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提及“参之太史”。

  2. 复姓
    “太史”也是罕见复姓,如东汉末年名将太史慈(《三国志》有载)。


三、文学与历史中的引用

“太史”一词核心含义为古代史官及历法官员,随朝代更迭职能逐渐分化,同时衍生出文献代称和姓氏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半人彩缕长耳公常故楚大夫从命淡易得众儿童竹马泛观繁絃急管非物质文化風筌偾国高风亮节公田馆子行藏用舍好吃好喝横越荒絶华西恢阐悔心混淆黑白交誉祭东戒路倦色扣球老亲娘老先儿了鸟帘外镣竈陵卫鹿臡孟什维克牧羊儿南床旁聚平上帻贫游惬顺青阁奇逸全能全智鹊槎色类省解深惟事败垂成天帝天作颓坠宛然在目玩诵危石文君新寡小小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