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禅思的意思、禅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禅思的解釋

猶禅心。 唐 張為 《詩人主客圖》:“禪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見聽時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禅思(chán sī)是漢語複合詞,由“禅”與“思”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與禅修相關的靜慮、冥想或深層的哲理性思考。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現代延伸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字源

  1. 禅(chán)

    源自梵語“dhyāna”(禅那),意為“靜慮”“思維修”,指通過專注冥想達到心境明澈的狀态。《說文解字》釋“禅”為“祭天”,後引申為佛教修行方式。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 思(sī)

    本義指深層次思考,《說文解字》注:“容也,從心囟聲”,強調心智活動。在佛教語境中特指對佛理的觀照與參悟。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

  3. 複合詞“禅思”

    最早見于漢譯佛經,如東漢支婁迦谶譯《般舟三昧經》:“攝心禅思,住三昧定。”指通過禅定引發對佛法真理的體悟。現代漢語中擴展至泛指超越日常邏輯的深度冥想或哲學反思。

    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文化内涵與哲學延伸

  1. 佛教修行核心

    禅思是禅宗“明心見性”的實踐路徑,強調“止觀雙運”(止息雜念、觀照實相),如《六祖壇經》雲:“外離相為禅,内不亂為定。”

    來源:惠能《壇經》;釋印順《中國禅宗史》。

  2. 藝術與美學滲透

    中國傳統藝術常以“禅思”為意境内核,如王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體現物我兩忘的禅意哲思。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葉朗《美學原理》。

  3. 心理學應用

    現代心理學将禅思機制應用于正念療法(Mindfulness),通過專注呼吸等訓練提升心理穩定性,印證其調節心性的科學價值。

    來源:卡巴金《正念:此刻是一枝花》;《臨床心理學雜志》。


三、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釋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佛教溯源: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文物出版社, 1984.
  3. 哲學闡釋:釋印順. 《中國禅宗史》. 中華書局, 2010.
  4. 美學關聯:葉朗. 《美學原理》.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5. 心理學研究:Kabat-Zinn, J.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Bantam, 2013.

注:本文釋義綜合語言學、佛學、哲學及心理學等多學科視角,引用文獻均為領域内權威著作,内容符合學術規範與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禅思”是一個融合佛教禅宗思想與哲學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 禅思(chán sī)指通過冥想與靜心修行達到超越世俗的思維狀态,是禅宗核心實踐方式之一。它強調摒棄語言和概念的束縛,直接觀察内心與外界變化,追求對真實自我及世界本質的覺悟。

2. 修行方法的兩重性 •心智集中:通過奢摩他(止)或三摩地(定)等禅修方法,達到“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神秘境界。 •超越性目标:佛陀指出這類境界雖能帶來平靜,但本質仍是因緣所生的心造産物,與涅槃真理無關。因此禅宗更注重通過禅思體證實相,而非停留于神秘體驗。

3. 曆史淵源 禅思中的集中訓練方法早在佛陀之前便存在于印度瑜伽傳統中。佛陀雖曾修習此類禅定,但最終發現其局限性,轉而強調智慧與禅定結合的“内明”修行。

4. 文學延伸 在詩歌等文學創作中,禅思常被引申為超脫塵俗的審美意境,如唐代張為詩句“禪思何妨在玉琴”即借琴聲喻禅心境界。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禅修技巧或佛教哲學體系,建議查閱《清淨道論》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狎白首齊眉薄遊陂栅不服氣插子晨鷄充衍籌畫垂耀殆盡丁珰趸柱豐厖封牛分厘卡訃車诰授高速格物窮理後爹呴沫花缦慌神肩挑交下家屬樓解白莖杆金迷磼礏倦世局内人開年魯衛偭背磨勵乜嬉平愈謙拒黔驢技盡青稞裘敝金盡塙核榮逸散棄設享史聃實際上水區屬疾說是弄非台銜特拔頭廳王賦文墨職先登筱簵之箭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