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辭。稱對方。 宋 歐陽修 《與程文簡公書》:“屢煩台端,悚仄可知。” 清 曾國藩 《複胡潤之書》:“聞台端剗除強6*暴不遺餘力,鄙懷欲取為伐柯之則。”
即台雜。《通典·職官六》:“侍禦史之職有四,謂推、彈、公廨、雜事……臺内之事悉主之,號為臺端,他人尊之曰端公。”《新唐書·百官志三》:“侍禦史六人……久次者一人知雜事,謂之雜端,殿中監察職掌、進名、遷改及令史考第,臺内事顓決,亦號臺端。”參見“ 臺雜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台端漢語 快速查詢。
“台端”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曆史演變
該詞源自唐代官職“侍禦史”,《通典》記載其負責監察、彈劾等職責,因職權核心被稱為“台端”。宋代起逐漸演變為書信敬辭,如歐陽修《與程文簡公書》中已有使用。
現代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敬辭包括“大駕”“尊鑒”“閣下”等,均體現對對方的尊重。
注意事項
該詞在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保留于書面語或特定正式場合,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台端,拆分部首為⼿(手)和⼝(口),共有6個筆畫。在《康熙字典》中,台端的釋義為舊時占卜者數作禱者用的一種器物,亦泛指禱告祈求神靈賜福的人。
台端一詞最早出現于漢代《說文解字》中,後經過演變而成為現代漢字。其意義多指神靈供養和祈禱,寄托人們對于神靈保佑和庇護的願望。
《台端》的繁體寫法為「臺端」。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些許變化,相對于現代漢字來說,「台端」字在古代寫法中的變體較少,基本保持了現代的形态。在篆書、隸書和楷書等不同的字體中,字形稍有差異,但總體上都能夠辨認出來。
1. 他手持台端,虔誠地祈求着神明的保佑。
2. 每到重要的節日,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供奉台端向神靈禱告。
- 台端祭祀
- 台端祈求
- 禱告台端
禱告物品、祈願器具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