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犯;得罪。 元 李壽卿 《伍員吹6*箫》第二折:“我!我!我!舉什麼千鈞鼎,惡識了西 秦 。”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二折:“我則怕惡識多年舊面皮,展轉猜疑。”《金6*瓶6*梅詞話》第六一回:“你這歪狗才,不要惡識他便好。”《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若是而今趕逐了他去,不但惡識了,把從前好情多丢去,卻怎生了結姐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惡識漢語 快速查詢。
“惡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文獻和權威來源綜合理解:
冒犯、得罪(常見于古典文學) 該含義在元曲、《金瓶梅》等作品中頻繁出現,指言語或行為上的沖撞。例如:
對人性險惡的洞察(現代詞典釋義)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拆解為“惡”(陰險)與“識”(認識),強調對狡詐人心的深刻警惕。但此釋義未見于古典文獻,可能與原意存在差異。
建議:若閱讀古籍時遇到該詞,優先采用“冒犯”義項;若在現代語境中使用“惡識”,需結合具體表述判斷是否指向人性認知層面。可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滬江詞典()或查字典()進一步驗證。
惡識(è shì)指的是不良的态度和判斷能力。它的意思源于古漢語,由兩個部分組成。
惡識的第一個字“惡”(è)是由“心”和“㝵”兩個部首組成。它共有10個筆畫。
惡識的第二個字“識”(shì)是由“讠”和“隻”兩個部首組成。它共有8個筆畫。
惡識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中,用于描述人的智慧和道德觀念偏頗的現象。
惡識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惡識”。
在古代漢字中,“惡”字的寫法常有變化,有時會将部首“心”換成“㝵”或“夂”。而“識”字則與現代寫法大緻相同。
他的惡識使他無法正确判斷事物的好壞。
惡意、惡劣、惡心、惡習、惡化
狹隘的見識、偏激的觀點、執拗的态度
善識、明智、正确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