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授予人。《左傳·成公二年》:“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宋 嶽飛 《辭少保第四劄子》:“名器假人,為《傳》所譏;無功受祿,為《詩》所刺。”
(2).讓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孝武 問 王爽 :‘卿何如卿兄?’ 王 答曰:‘風流秀出,臣不如 恭 ;忠孝亦何可假人!’”
(3).被授予治理地方之權的人。 宋 曾鞏 《明州謝到任表》:“預於分土,愧在假人,竊自省循,懼無報稱。”參見“ 假器 ”。
至人,賢人。《史記·殷本紀》:“天既訖我 殷 命,假人元龜,無敢知吉。” 裴骃 集解引 孔安國 曰:“至人以人事觀 殷 ,大龜以神靈考之,皆無知吉者。”《書·西伯戡黎》假人作“格人”。
“假人”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析,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人造模型
指用木頭、塑料等材料制作的模拟人形物體,如玩具、展示模型等。在醫學或軍事領域,也指用于訓練或實驗的模拟人體(如急救假人、射擊靶标)。
比喻意義
形容表面看似人類,但缺乏真實情感或思想的存在,常用于批評虛僞之人。
授予權力或地位
古代指将名器、職權等賦予他人。如《左傳》提到“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強調權力不可輕易授出。
謙遜表達
在對話中表示“讓他人(優先)”,如《世說新語》中王爽回答“忠孝亦何可假人”,意為忠孝美德不可謙讓。
賢能之人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至人”或賢者,如《尚書》中的“格人”即假人。
“假人”含義多樣,需結合語境判斷。日常多指人造模型或虛僞者;古代文獻中涉及權力、謙讓等;專業領域則用于模拟訓練。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左傳》《世說新語》等來源。
假人是指模仿人的形象制作出來的人形物體或真實人物的替身。在一些特定領域,如藝術、醫學和法律等,假人有着廣泛的應用。
假人的部首是亻(人字旁),總共有10畫。
假人一詞來源于漢語中的假和人兩個字,意味着人的假冒、模仿或替代。
假人的繁體字為「價人」。
在古代,假人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借人」表示借用他人作為自己的替身。
1. 通過擺放假人的姿勢和表情,畫家可以更好地捕捉到人物的形态和情感。
2. 法庭上使用了假人來模拟案發現場,幫助陪審團理解案件細節。
1. 假裝:假扮或僞裝成某個角色或形象。
2. 人偶:用來模拟人體形象的玩具,通常用于表演或收藏。
3. 假發:模拟人類頭發的制品,可以用來改變發型或掩蓋秃頂。
假冒、仿真
真人、本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