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衣甘食,苟且偷生。《漢書·韓信傳》:“衆庶莫不輟作怠惰,靡衣媮食,傾耳以待命者。” 顔師古 注:“靡,輕麗也。媮與偷字同。偷,苟且也。言為靡麗之衣,苟且而食,恐懼之甚,不為久計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作“褕衣甘食”。 司馬貞 索隱:“褕, 鄒氏 音踰,美也。恐滅亡不久,故廢止作業而事美衣甘食,日偷苟且也,慮不圖久故也。”亦作“ 靡衣偷食 ”。《梁書·武帝紀上》:“昔 毛玠 在朝,士大夫不敢靡衣偷食。”
“靡衣偷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ǐ yī tōu shí(“靡”此處讀mǐ),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含義:
深層含義:
原指因恐懼或困境而放棄勞作,隻顧享受或苟且生存;後多含貶義,批評不勞而獲、奢侈放縱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靡衣偷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貪圖享受而不思進取,沉迷于享樂而不努力工作。這個成語含有責備和警示的意味,用來形容那些過分追求享受而缺乏進取心的人。
《靡衣偷食》中的漢字拆分如下:
靡 - 面部(革) + 未(行)
衣 - 衣服(衣)
偷 - 人(亻) + 寸(手)
食 - 食物(食)
《靡衣偷食》最早出現在《荀子·不苟》篇中,故事講述了大夫臧獲飼前來求醫的情景。臧獲飼對大夫說它很饑餓,但它的身體卻很肥胖。大夫就對臧獲飼說:“貴體肥胖,想必是靡衣偷食吧。”這就是《靡衣偷食》這個成語的來源。
《靡衣偷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靡衣偷食》。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靡衣偷食》中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
靡 - 靑(面部) + 未(行)
衣 - 衤(衣服)
偷 - 人(亻) + 寸(手)
食 - 飠(食物)
他整天沉迷于遊戲,靡衣偷食,一事無成。
靡然 - 形容懶散、懈怠的樣子。
偷雞摸狗 - 形容做小偷行為。
沉湎享樂
貪圖享受
勤奮進取
自強不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