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口裹足的意思、杜口裹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口裹足的解釋

[too frightened to speak or move] 閉口不言,裹足不前。形容膽小恐懼,不敢向前

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史記·範雎蔡澤傳》

詳細解釋

閉口不言,停足不前。形容十分害怕。《戰國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 秦 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杜口裹足”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閉口不敢說話、停步不敢前行,形容人因極度恐懼或顧慮重重而不敢行動或發表意見。

    • 杜口:閉口不言(“杜”意為堵塞)。
    • 裹足:纏住雙腳,比喻止步不前。
  2. 引申意義
    比喻因擔憂後果而選擇回避,不願參與或接近某事。例如:面對權威或風險時,因害怕而保持沉默和退縮。


二、成語出處

源自《戰國策·秦策三》:

“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戰國時期,範雎向秦昭王進谏時提到,若忠臣因直言被殺,天下人才将因恐懼而“杜口裹足”,不敢為秦國效力。


三、用法與示例

  1. 語法結構
    聯合式成語,作謂語,含貶義。

    • 近義詞:裹足不前、閉口不言。
    • 反義詞:勇往直前、直言不諱。
  2. 例句

    • 工作中若遇難題便杜口裹足,隻會阻礙團隊發展。
    • 他因曾遭批評,如今對發表意見杜口裹足。

四、文化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策士進谏的風險。範雎以自身為例,強調統治者需營造敢言環境,否則人才将因恐懼而疏遠。這一典故常用于警示溝通障礙對發展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戰國策》原文或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杜口裹足》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人們在言語上謹慎、含蓄,行動上保守、謹慎的表現。這個詞可以分為三個部首:木、衣、足,并且由22個筆畫組成。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古代社會中人們嚴守禮儀、講究言行謹慎的一種表達方式。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有些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一些例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用法: 1. 他雖然年輕,但在工作中總是杜口裹足,不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 2. 老師要求我們在班級讨論中杜口裹足,要慎重選擇每個字眼。 一些與《杜口裹足》相關的詞語包括: 1. 謹言慎行:意為言行謹慎,形容人自律嚴謹。 2. 包藏禍心:意為隱藏心思,暗中有不良企圖。 3. 心口如一:意為内心和口中說的話一緻,形容人誠實坦率。 反義詞方面,沒有一個單一的詞語與《杜口裹足》完全相反,但可以使用一些含義相對的詞語,如: 1. 直言不諱:意為說話直接坦率,不加掩飾。 2. 放言高論:意為說話誇張自大,不切實際。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