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口裹足的意思、杜口裹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口裹足的解釋

[too frightened to speak or move] 閉口不言,裹足不前。形容膽小恐懼,不敢向前

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史記·範雎蔡澤傳》

詳細解釋

閉口不言,停足不前。形容十分害怕。《戰國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 秦 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口裹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形象色彩的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拆解與整體比喻兩個層面理解:

  1. 字面釋義:

    • 杜口:“杜”意為堵塞、封閉;“口”指嘴巴。“杜口”即閉上嘴巴,不說話。
    • 裹足:“裹”意為包裹、纏住;“足”指腳。“裹足”即纏住雙腳,不前行。
    • 字面組合意為:閉上嘴巴不說話,纏住雙腳不前進。
  2. 整體比喻義:

    • 該成語并非取其字面動作,而是運用了生動的比喻。
    • “杜口” 比喻因恐懼、顧慮或不滿而不敢或不願開口說話、發表意見。
    • “裹足” 比喻因畏懼、疑慮或困難而不敢行動、止步不前。
    • 綜合含義:形容人因極度恐懼、有所顧忌或遇到阻礙而不敢說話,也不敢采取任何行動的狀态。強調的是一種因心理障礙(如害怕、擔憂)或客觀困難導緻的沉默與退縮。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範雎蔡澤列傳》。範雎在遊說秦昭王時,分析當時秦國面臨的形勢和權臣擅權的弊端,指出這樣會導緻賢能之士“杜口裹足,莫肯鄉(向)秦耳”,意思是賢士們會因為害怕而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投奔秦國。此處的“杜口裹足”生動刻畫了人們因畏懼而不敢進言、不敢效力的情形。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杜口裹足”常用于描述:

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杜口裹足”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閉口不敢說話、停步不敢前行,形容人因極度恐懼或顧慮重重而不敢行動或發表意見。

    • 杜口:閉口不言(“杜”意為堵塞)。
    • 裹足:纏住雙腳,比喻止步不前。
  2. 引申意義
    比喻因擔憂後果而選擇回避,不願參與或接近某事。例如:面對權威或風險時,因害怕而保持沉默和退縮。


二、成語出處

源自《戰國策·秦策三》:

“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戰國時期,範雎向秦昭王進谏時提到,若忠臣因直言被殺,天下人才将因恐懼而“杜口裹足”,不敢為秦國效力。


三、用法與示例

  1. 語法結構
    聯合式成語,作謂語,含貶義。

    • 近義詞:裹足不前、閉口不言。
    • 反義詞:勇往直前、直言不諱。
  2. 例句

    • 工作中若遇難題便杜口裹足,隻會阻礙團隊發展。
    • 他因曾遭批評,如今對發表意見杜口裹足。

四、文化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策士進谏的風險。範雎以自身為例,強調統治者需營造敢言環境,否則人才将因恐懼而疏遠。這一典故常用于警示溝通障礙對發展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戰國策》原文或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報春鳥抃風儛潤不瞑寵存黜屏度涉娥眉月販國風蛤否鬲甘露滅高級職員更換歌堂工整狗彘不如滑軌懷憂家諱家吏姜黃狡害頰權賈田急持經綸手肯要壘門斂衣馬垂馬綱麻石門簿冥思苦想内境凝噎凝正暖轎盤星峭直七寶樓台七搭八搭雀噪肉丸扇頭盛筵必散申緻世治書齋劇酸涕陶春脫繮之馬脫選威黜無靈響答影隨享禮詳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