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相思曲的意思、相思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相思曲的解釋

古樂府曲名。《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懊侬歌》 郭茂倩 題解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懊儂歌》者, 晉 石崇 、 緑珠 所作,惟《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後皆 隆安 初民間訛謡之曲。 宋少帝 更製新歌三十六曲, 齊太祖 常謂之《中朝曲》, 梁 天監 十一年, 武帝 敕 法雲 改為《相思曲》。” 南朝 梁 王僧孺 《春思》:“復聞黃鳥吟,今作《相思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相思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學及音樂等不同語境:

一、古樂府曲名

“相思曲”最早為古樂府曲名,源自南朝時期。據《樂府詩集》記載,該曲由晉代石崇、綠珠所作,後經宋少帝、齊太祖等人改編,梁武帝時期正式定名《相思曲》。

二、古代民歌與詩詞意象

  1. 民歌中的相思情愫
    廣西、廣東一帶的民歌中,“相思曲”常以男女對唱形式表達愛慕與離别之苦。例如:“妹相思,妹有直心弟亦知。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真絲”,用“絲”諧音“思”,隱喻堅貞之情。
  2. 詩詞中的情感寄托
    唐代詩人戴叔倫的《相思曲》以“恨滿牙床翡翠衾,怨折金钗鳳凰股”等句,描繪女子因離别産生的深切愁怨。劉溥亦通過“一夜五更妾夢,千山萬水郎心”展現相思的時空阻隔。

三、音樂作品

  1. 古琴曲
    明代琴譜《新傳理性元雅》收錄的《相思曲》,傳為蘇轼攜妓遊寺,妓亡後葬琴于寺,後人聞其悲歌而作,曲調哀婉。
  2. 現代歌曲
    電視劇《宮鎖珠簾》插曲《相思曲》以“魂隨君去終不悔,綿綿相思為君苦”延續古典意境,成為流行文化中的情感載體。

四、成語化表達

作為成語,“相思曲”形容因思念而産生的悲傷情感,如“一曲相思苦,心碎似樂聲”,強調相思之情的綿長與凄美。


“相思曲”既為特定曆史樂曲,亦泛指表達相思主題的文藝作品,其核心始終圍繞“離别之苦”與“情感之深”。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具體作品,可參考上述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相思曲的意思

相思曲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一種表達對某人思念之情的樂曲。它可以用來形容那種癡情的思念牽扯着人的心,無法自拔的感受。

部首和筆畫

相思曲的部首是目(mù),它包含了10個筆畫。

來源

相思曲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表達相思之情的常用詞語。

繁體

在繁體字中,相思曲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相思曲常被寫作相思闋或相思曲。這種寫法在古詩詞中較為常見。

例句

她彈奏着一首相思曲,音符中蘊含着深深的思念。

組詞

相思病、相思樹、相思湖、相思淚

近義詞

思念曲、思情曲

反義詞

忘情曲、解脫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