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舌根音的意思、舌根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舌根音的解釋

[velar] 亦稱“舌面後音”。語音學上指靠近舌根的舌面上升,靠近或頂住軟腭(或硬腭和軟腭中間)而發出的輔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 g、k、h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舌根音是漢語語音學中對輔音發音部位的分類術語,指舌面後部(舌根)與軟腭接觸或靠近時形成阻礙發出的輔音。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界定,這類音在發音過程中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舌體後縮,舌根向軟腭方向擡起;二是氣流在口腔中受到明顯阻礙。

在漢語普通話中,舌根音包含三個典型聲母:

  1. 不送氣清塞音/g/(國際音标[k]),如“哥”(gē)中的聲母
  2. 送氣清塞音/k/(國際音标[kʰ]),如“科”(kē)中的聲母
  3. 清擦音/h/(國際音标[x]),如“喝”(hē)中的聲母

從曆時演變角度考察,《漢語音韻學》指出舌根音源于中古漢語的見組聲母,其發音特征在《切韻》音系中已形成系統化記錄。現代方言中,吳語、粵語等仍保留着舌根音聲母的濁音變體。發音時需注意與舌面音、舌尖音形成對比,如舌根音/g/與舌尖前音/z/的發音部位差異可通過"幹"(gān)和"簪"(zān)的對比來感知。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王力《漢語音韻學》
  3.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綱要》
  4.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

網絡擴展解釋

舌根音是語音學中按發音部位分類的一類輔音,在漢語中通常指舌面後部(軟腭)參與發音的輔音。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發音部位
舌根音指舌面後部(舌根)向上隆起,接觸或靠近軟腭(或硬腭與軟腭交界處)發出的輔音,因此也稱為“舌面後音”或“軟腭音”。發音時,氣流通過舌根與軟腭形成的阻礙産生聲音。

2. 普通話中的舌根音
在普通話中,舌根音包括三個輔音:

3. 發音方法

4. 術語差異
部分語音學家将“舌根音”定義為更靠近咽部的發音(如阿拉伯語中的[q]),但漢語中習慣将g、k、h歸為舌根音。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發音練習或例詞,可參考播音教學類來源(如)。

别人正在浏覽...

百畝搬鋪臂閣層陰拆夥攙燕鈔綴成衣盜嫂倒社點籍颠杪堤唐頓足捶胸翻過兒煩苛幹了觀客佹異寒風旱儉漢室河東獅子禾花仙女後天恍惑毀笑惠音虎窟龍潭活把戲或曰镬煮見哀江甸降集餞幕孑裂錦塍黅霄攫殺竣工連銜烈性臨行六畜立志亂七八糟戮辱沕穆模剽目送手揮蹡蹡乾結葺繕三指生金折行壽序台南市絃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