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膻臊的意思、膻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膻臊的解釋

(1).指某些動物身上發出的羶腥臊臭的氣味。《呂氏春秋·本味》:“肉玃者臊,草食者羶。” 高誘 注:“肉玃者,玃拏肉而食之,謂鷹雕之屬,故其臭臊也;草食者,食草木,謂麞鹿之屬,故其臭羶也。”

(2).引申指肉類食物。 元 舒頔 《中秋對月無酒怅然孤吟》:“貰酒賞明月,盤中乏羶臊。”

(3).猶羶腥。 唐 李白 《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逆胡竊號,剝亂中原,雖……決洪 河 ,灑 秦 雍 ,不足以蕩犬羊之羶臊。”參見“ 羶腥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膻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n sào,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某些動物身上散發的腥臊氣味,尤其特指食肉動物(如鷹、雕等)的“臊”味與食草動物(如麋鹿、羊等)的“膻”味混合的氣味。例如《呂氏春秋·本味》中提到:“肉玃者臊,草食者羶”,高誘注解為“肉食動物如鷹雕有臊臭,草食動物如麋鹿有膻味”。

二、引申含義

  1. 代指肉類食物
    如元代舒頔的詩句“貰酒賞明月,盤中乏羶臊”,此處“膻臊”指代肉食。
  2. 比喻異族文化或外來影響
    唐代李白《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中“逆胡竊號,剝亂中原”一句,以“膻臊”暗指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入侵。

三、其他釋義

部分詞典将其與“膻腥”并列,泛指動物或肉類特有的氣味,或用于形容氣味混雜的環境。

該詞既描述具體氣味,又通過引申表達文化隱喻,常見于古代文獻及詩詞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呂氏春秋》《李太白集》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膻臊的意思

《膻臊》是一個常用的詞語,用來形容氣味難聞或品味不佳的味道。它通常用來指代身體散發的汗臭味、腐敗物的惡臭味、或口氣不好的異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膻臊》由三個部首組成:膏(gāo)是主要的部首,而⺼(月)和⼕(爪)作為輔助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來源與繁體

《膻臊》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當時寫作“膻騷”。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膻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膻臊的寫法為「膻騷」,其中的「騷」用來形容稻草等腐敗後散發出的惡臭。

例句

1. 整個房間彌漫着一股膻臊的味道。

2. 老人因長期不梳理頭發,散發出一種膻臊的氣味。

組詞

膻臊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不同的詞,例如:

1. 膻臊味:指身體散發出的難聞氣味。

2. 膻臊鼻:指對氣味敏感的人。

3. 膻臊之氣:指由于熱氣不散而引起的汗臭味。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1. 騷味:指散發出的難聞氣味。

2. 臊氣:指令人不悅的氣味,與膻臊有類似意思。

反義詞:

1. 芳香:指散發出的芬芳氣味。

2. 香氣:指散發出的香甜氣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