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立軸。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内大臣 明珠 之稱壽也, 崑山 徐司寇 以金箋立幅請於先生,欲得一詩侑觴。”參見“ 立軸 ”。
“立幅”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ì fú,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字畫裝裱形式
指高而窄的豎式字畫,尺寸比中堂(傳統大幅書畫)小,通常以立軸形式裝裱。例如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中提到:“昆山徐司寇以金箋立幅請于先生,欲得一詩侑觞。”
文辭立意高遠(需謹慎參考)
部分資料提到“立幅”可形容文辭或文章内容立意深遠、出類拔萃,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來源中未明确提及,可能與“立意”混淆,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立幅”更常見的含義是書畫裝裱術語,指豎式立軸作品。若用于形容文學作品,需注意語境是否合理。
立幅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意思是指挂在牆上的裝飾性布幅,常常用來裝飾室内空間,增添美感。
立幅的部首是立,有五橫五捺的筆畫,表示人站立的形狀。幅的部首是巾,有三橫的筆畫,表示帶子的形狀。
立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喜歡在牆壁上挂上布幅來裝飾房間。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并逐漸演變出多種不同的風格和形式的立幅。
立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立幅」。
在古代,立幅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我們可以通過《康熙字典》等古代辭書來查閱古字形,了解立幅在古時候的寫法。
1. 她在客廳的牆上挂了一幅漂亮的立幅。
2. 這幅立幅的主題是山水畫。
立命(li mìng):指立下志願并為之奮鬥實現。
幅度(fú dù):指某一事物的範圍或程度。
挂飾、裝飾品、裝飾物。
空白牆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