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trusted] 赢得信任
取信于民
取得信任。《漢書·劉向傳》:“唯陛下深留聖思,審固幾密,覽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 晉 陸機 《豪士賦》序:“夫以篤聖穆親,如彼之懿;大德至忠,如此之盛;尚不能取信於人主之懷,止謗於衆多之口。” 唐 韓愈 《科鬥書後記》:“ 愈 叔父當 大曆 世,文辭獨行中朝,天下之欲銘述其先人功行,取信來世者,鹹歸 韓氏 。” 清 陳夢雷 《絕交書》:“不得一潔身事外之人,軍前不足以取信,若後有徵召,當堅以病辭。”
“取信”是一個漢語詞語,指通過言行或行動赢得他人的信任。以下是詳細解釋:
“取信”的核心是“取得信任”,強調通過真誠、可靠的行為或言辭建立他人對自己的信賴。例如《漢書·劉向傳》提到“折中取信”,即通過公正态度赢得信任。
“取信”需長期積累,關鍵在于言行一緻。例如《紅樓夢》中柳湘蓮以貼身之物“取信”尤三姐,體現用具體行動證明誠意。現代社會中,誠信、責任感是“取信”的基礎。
取信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表示獲得别人的信任和相信。它有着積極的含義,體現了人際交往中建立信任關系的重要性。
接下來,我們來探究一下這個詞的一些相關信息。
「取信」這個詞由「取」和「信」兩個字組成。其中,「取」是由「又」和「又」兩個部首構成;「信」是由「人」和「言」兩個部首構成。根據《康熙字典》統計,「取」字共有3個筆畫,而「信」字有9個筆畫。
「取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見于《論語·子罕》。在這篇文章中,孔子曾說過:“必也正名乎,敢問非『取信』與?”意即:“是否需要通過行動獲得他人的信任?”
此外,「取信」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都是「取信」。
在古代,「取信」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西漢時期的《說文解字》為例,「取」字的古體寫作「」,「信」字的古體寫作「」。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逐漸變化,形成了現代所使用的樣式。
以下是幾個使用「取信」一詞的例句:
與「取信」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取信于人」、「取信于民」等,都是用來表示建立信任關系的詞語。
與「取信」意思類似的近義詞有「赢得信任」、「獲得相信」等。
反義詞則是與「取信」意義相反的詞語,如「失信」、「背信棄義」等,表示失去或破壞了信任。
通過對「取信」這個詞的各個方面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含義和使用方式,從而在人際交往中更加有效地建立信任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