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苏涂的意思、苏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苏涂的解释

古代 马韩 国中所设置的含有神道色彩的特殊区域。诸逃亡者至其中即可得到庇护。《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马韩 ﹞信鬼神,国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涂。立大木县铃鼓,事鬼神。诸亡逃至其中,皆不还之,好作贼。其立苏涂之义,有似浮屠,而所行善恶有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苏涂(sū tú)是汉语中的古代祭祀术语,特指祓除灾邪的祭祀场所或仪式,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内涵。以下从词义、功能及典籍记载三方面详释:

一、本义溯源

  1. 字义解析

    “苏”通“傃”,意为“朝向”“指向”;“涂”即“涂径”,引申为祭坛或祭祀场地。合指“设祭以除灾的特定场所”。

    来源:《周礼·夏官·司爟》郑玄注:“苏,傃也,傃除不祥也;涂,坛域也。”

  2. 祭祀功能

    古代通过焚烧祭品、祝祷等方式驱除疫病灾祸,此类仪式称为“苏涂”。

    来源:《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孙诒让《周礼正义》释:“救时疾即苏涂之遗意。”

二、文化演变

  1. 域外传播

    高句丽、百济等受中原文化影响,亦设“苏涂”祭祀场所,立木杆悬铃鼓以通神。

    来源:《三国志·魏志·东夷传》:“高句丽……立苏涂,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

  2. 语义延伸

    唐宋后渐引申为“消灾祈福之地”,如寺院道场。宋代《太平御览》载:“苏涂者,祓禳之所也。”

三、典籍例证

“苏涂”承载了中国古代祓禳文化的核心内涵,其词义演变亦映射了祭祀制度与东亚文化交融的历程。

网络扩展解释

“苏涂”是古代马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部落联盟)中设立的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区域,主要用于庇护逃亡者,其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1. 基本定义
    苏涂(拼音:sū tú)是马韩国内设置的带有神道色彩的特殊区域,逃亡者进入该区域后可获得庇护,免受追捕。这一概念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的记载。

  2. 结构与功能

    • 宗教象征:苏涂内会竖立高大的木柱,悬挂铃鼓,作为祭祀鬼神的核心场所。
    • 庇护功能:逃亡者一旦进入苏涂,便受到保护,不会被强制遣返,甚至可能在此从事反抗活动(如“好作贼”)。
    • 社会意义:其设立目的可能与佛教的“浮屠”类似,但具体行为准则存在差异。
  3. 历史评价
    苏涂反映了马韩国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治理特点,既体现了对神权的重视,也显示出当时社会对逃亡者的宽容政策。不过,这种庇护机制也可能被利用,导致治安问题。

苏涂是古代朝鲜半岛马韩国特有的宗教-社会制度,兼具祭祀与庇护功能,是研究东亚早期宗教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历史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泰山脉冰筯测试从祖祖母寸报大我电度表敌惠敌怨东阿湩酪断乳饭匕分子钟高傲官烛赫赤华芝隳节败名蹇难浇态借方跻跻伎俩脊椎动物剧词距跳考道梿枷陵表罗儒蛮唱毛地黄牡钥内厚内线泥古非今宁柢弄瓦贫乡黥军忍顺色球赏午善人沙噀神白猨折易事数事预则立束囊数值算请豚肠草拖紫未婚妻显荣鲜爽骁黠邪皮子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