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繁雜。 唐 孫樵 《孫氏西齋錄》:“擲其叢冗秃屑不足以警訓者,自為十八通書,號《孫氏西齋録》。”
“叢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繁雜,多用于形容事物或文字的繁瑣、複雜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叢冗”由“叢”和“冗”二字組成:
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孫樵的《孫氏西齋錄》:“擲其叢冗秃屑不足以警訓者,自為十八通書。”,此處指剔除繁雜瑣碎的内容以精簡文本。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集。
叢冗是一個形容詞,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文章中,意為瑣碎繁雜、重複冗長、雜亂無章。
叢冗的部首是禾(谷字旁),拆分成禾和冗兩個部分。禾的筆畫數為5,冗的筆畫數為9。
叢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易經·系辭傳·序》一篇,用以形容執迷于瑣碎無益之事的人。後來逐漸被運用到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文章冗長、雜亂或事件零散瑣碎的狀态。
叢冗的繁體字是從褣。
在古時候,叢字的寫法是“丵”,冗字的寫法是“宂”。這些寫法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變為現代的形态。
1. 他的講話叢冗而無聊,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力。
2. 這本小說過于冗長,叢亂的故事情節讓讀者感到厭煩。
3. 這個項目的文件整理得很叢冗,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整理清楚。
叢山(形容山多且連綿)、冗詞贅句(指文章中無意義或可省略的多餘文字)。
累贅、繁瑣、煩雜、複雜。
簡潔、明晰、簡明、簡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