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acherous;tricky;deceitful] 狡詐;機巧詐僞
狡詐。《後漢書·酷吏傳贊》:“大道既往,刑禮為薄。斯人散矣,機詐萌作。”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人情機詐百出,禦之以不疑,往往為所欺。” 清 顧炎武 《華陰王氏宗祠記》:“利之所在,則不愛其親而愛他人,於是機詐之變日深,而廉恥道盡。” 茅盾 《清明前後》第四幕:“那裡有一場牌局,玩的是最富于機詐色彩和刺激性的‘沙蟹’。”
機詐(jī zh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詞彙,主要形容人的心術不正、狡詐多謀。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對其釋義、用法及演變進行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機詐指人善于運用心計、手段狡黠,常帶有欺騙性。例如:
“此人機詐百出,不可輕信。”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28頁)
詞性分析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598頁)
曆史源流
“機”本義為器械的巧妙構造(如《莊子·天地》:“機心存于胸中”),“詐”意為欺騙。二者結合後,引申為“通過精巧算計實施欺詐”。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第312頁)
典籍用例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689頁)
詞彙 | 差異點 | 示例 |
---|---|---|
狡詐 | 側重陰險狠毒,程度更深 | “狡詐如狐,設局害人。” |
奸詐 | 強調虛僞與背叛,道德批判更強 | “奸詐小人,口蜜腹劍。” |
機變 | 中性詞,指靈活應變,無貶義 | “隨機應變,足智多謀。” |
來源: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第204頁)
語言學解析
呂叔湘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指出:“‘機詐’屬偏正結構,‘機’修飾‘詐’,凸顯欺詐手段的精密性。”
來源: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88頁)
文化内涵
錢穆于《國史大綱》中論及古代政治生态時提到:“權臣多機詐之術,而失忠厚之道。”反映傳統價值觀對機詐的批判。
來源: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第5章)
結論:機詐一詞凝結了漢語對人性之“巧僞”的深刻洞察,其釋義始終圍繞“精于算計而行騙”的核心語義,在曆史文獻與當代語境中均保持穩定的貶義屬性。
“機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狡詐、機巧詐僞,通常形容人善于用巧妙但不正當的手段欺騙或算計他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核心定義
指通過機智的策略或狡詐的手段達到目的,常帶有欺騙性質。例如:“機詐萌作”(《後漢書》)表示狡詐行為開始滋生。
詞源與結構
文學與曆史用例
現代應用場景
該詞多含貶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若需表達正面的“機智”,應避免使用“機詐”,可替換為“聰慧”“敏銳”等。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5、6中的具體内容。)
阿倚百戲冰溜柱並日鬓腳不食餐風宿水琛闆憷頭當班墱道甸兒底號诋訾崿崝蛤子毂擊肩摩诃短黑松使者江水不犯河水嘉氣家屬姬漢記性舉止克隆枯蠟爛污貨列坐萌甲明絜镆幹目論平衢辟陷籤筒青雲器窮墉棄軀仁懦贍育折锉省心聲飲神箭攝像管守喪蘇打調治通導退谷王冕萬死一生未了緣誤缪無往不複五子纖列諧優諧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