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索隐行怪的意思、索隐行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索隐行怪的解释

谓探索隐晦之事而行怪僻诡异之道。《汉书·艺文志》:“ 孔子 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颜师古 注:“《礼记》载 孔子 之言。索隐,求索隐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悲夫!”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不事王侯》:“不事王侯,此索隐行怪之所为,圣人不取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举凡旧日一应索隐行怪之习,荒谬妄诞之谈,自不戢而悉泯焉,岂不懿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索隐行怪”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字面含义

    • 索:探索;隐:隐晦、隐秘之事;行:从事;怪:怪异之事。
      整体指刻意追求隐晦的事物,并做出怪异行为以标新立异,常用来形容故作神秘或违背常理的行径。
  2. 出处与引申
    该成语出自《汉书·艺文志》中孔子之言:“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孔子借此表达对“为求名声而刻意隐居或故作怪异”行为的不认同,强调应遵循中庸之道。

  3. 用法与特点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通常作宾语、定语,如“此人索隐行怪,不可深交”。
    • 感情色彩:中性偏贬义,多用于批评故作玄虚或标新立异的行为。
    • 近义词:素隐行怪(意义相近,可互换使用)。
  4. 示例与语境
    清代小说《永庆升平前传》中曾用此词描述邪教匪贼“诳哄愚人”的怪异行径,现代语境中也可用于讽刺某些人追求虚名或刻意反常规的行为。

这一成语既可用于描述隐逸者故作怪诞,也可泛指责怪行径,核心在于“刻意求异”的动机,而非单纯的行为奇特。

网络扩展解释二

《索隐行怪》的意思

《索隐行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寻找无法理解,难以解释的事物或现象。它源自于中国古代文献《列子·仲尼篇》中的一则故事。

拆分部首和笔画

《索隐行怪》由4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索”、“隐”、“行”和“怪”。

其中,“索”字的部首是“扌”,总笔画数为7。

“隐”字的部首是“阝”,总笔画数为13。

“行”字的部首是“彳”,总笔画数为6。

“怪”字的部首是“心”,总笔画数为8。

来源

《索隐行怪》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列子·仲尼篇》中,内容是孔子讲述了自己在十五岁时向老师请教一些问题,老师用这个成语来告诉孔子一些事情并不是可以简单明了地解释清楚的。

繁体

《索隐行怪》的繁体字为《索隱行怪》。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可能与现代不同。根据古代文献中的描绘,一种可能的写法是:索(繁体:索)的上部分为一个手的形状,下面是五个小点;隐(繁体:隱)的上部分为一个象征房屋的形状,下面是一个人形;行(繁体:行)与现代相同;怪(繁体:怪)的上部分为一个象征心的形状,下面是一个显著的“口”字形。

例句

1. 有些科学发现令人《索隐行怪》,难以理解。

2. 这个谜题真是让人《索隐行怪》,无法找到答案。

组词

1. 索然无味:形容事物乏味、无趣。

2. 行云流水:形容动作轻捷流畅,连贯自然。

3. 怪力乱神:形容力量非常大,行动不受拘束。

近义词

1. 莫名其妙

2. 奇怪莫测

反义词

1. 明明白白

2. 一目了然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