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畏的意思、鑒畏的詳細解釋
鑒畏的解釋
亦作“鑒畏”。警戒畏懼。《後漢書·皇甫規傳》:“今興改善政,易於覆手,而羣臣杜口,鑒畏前害。互相瞻顧,莫肯正言。”
詞語分解
- 鑒的解釋 鑒 (鑒) à 鏡子。 照:光可鑒人。 觀察,審察:鑒别。鑒定。鑒賞。鑒于(看到,覺察到)。台鑒(書信用語,表示請人看信。亦作“惠鑒”、“鈞鑒”)。鑒往知來。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借鑒。鑒戒
- 畏的解釋 畏 è 怕:畏懼。畏難(俷 )。畏罪。大無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後生可畏。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鑒畏”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iàn wèi,其核心含義是警戒畏懼。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鑒:本義為鏡子(古代用銅制成),引申為“審察、借鑒”;
- 畏:指害怕、畏懼。
兩字組合後,意為通過觀察、審察過往經驗而産生警惕與畏懼,強調以曆史或教訓為鑒,避免重蹈覆轍。
2.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皇甫規傳》:“今興改善政,易於覆手,而羣臣杜口,鑒畏前害。互相瞻顧,莫肯正言。”
此處指群臣因畏懼前人的禍患而不敢直言,體現“鑒畏”的警戒含義。
- 語境應用:
多用于描述因吸取教訓而保持謹慎的态度,如“鑒畏前事”“鑒畏因果”等。
3. 相關擴展
- 近義詞:戒懼、警惕、畏戒。
- 反義詞:輕率、莽撞。
- 現代延伸:
可引申為對規則、自然規律等的敬畏,如“鑒畏法律”“鑒畏自然”。
4. 注意事項
- 部分資料(如)将其歸類為成語,但權威典籍中更傾向視為普通詞語。
- 書寫時需注意“鑒”的繁體形式(鑑),現代簡體已統一為“鑒”。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鑒畏的意思
“鑒畏”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對某種事物或情況具有警惕和畏懼心态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鑒畏”由“金”和“田”兩個部首組成,總計有12個筆畫。
來源
“鑒畏”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中的“君子鑒畏懼,不為已觀之餘”,意思是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具有觀察、識别和警惕的能力,不要僅僅滿足于已經看到的事物。
繁體
“鑒畏”的繁體字為「鑒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鑒畏」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思基本一緻。
例句
1. 他鑒畏于時下社會的貧富差距,決定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2. 她對未知事物總是心存鑒畏,不輕易接受新的挑戰。
組詞
1. 鑒識:鑒别和辨認。
2. 畏縮:因為害怕或畏懼而退縮。
近義詞
警惕、戒備
反義詞
輕忽、大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