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金屬響器名。大者為鈴,小者為铎。作為警戒、教化、齋醮、奏樂之用。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猶鈴鐸警耳,鐘鼓駭心。”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沅州秀才》:“俄聞鈴鐸音,若數壯夫負巨水,欲上復下。”
(2).挂于殿、閣、塔、觀檐角的風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中門當塗,有三精舍,上置輪相,鈴鐸虛懸。”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詩:“葳蕤寒不鎖,鈴鐸夜微鳴。” 清 唐孫華 《東林寺》詩:“我行山足下,了不聞鈴鐸。”
(3).鈴铛。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手搖鈴鐸,唪誦不輟。” 魯迅 《華蓋集續編·一點比喻》:“山羊……脖子上還挂着一個小鈴铎,作為智識階級的徽章。”
鈴铎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鈴铎指古代懸挂于建築物或器物上的金屬響器,主體為鈴铛,常配有铎舌(内部擊打發聲的部件)。其形制多為銅制,頂部有鈕環,底部開口,振動時發出清脆聲響。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鈴铎“用于報時、警示或宗教儀式”。
詞源與結構
該詞為并列式合成詞:“鈴”為形聲字,從金、令聲,本義為金屬響器;“铎”在《說文解字》中釋作“大鈴也”,特指形制較大的鈴類器具。二者組合後,詞義涵蓋不同規格的鈴器。
曆史用途
古代鈴铎常見于三類場景:
文化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鈴铎多隱喻“警示”或“梵音”。如《景德傳燈錄》以“風鈴铎語”比喻佛法啟迪衆生,而《紅樓夢》第五十回用“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暗含鈴铎的禮制象征意義。
“鈴铎”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古代懸挂于寺廟、宮殿、樓閣等建築檐角的金屬響器,一般分為兩種:大者為鈴,小者為铎。兩者材質多為金、銅、鐵等金屬,通過振動發聲。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líng duó,其中“铎”是古代樂器的一種,形似鈴而小,常與鈴搭配使用。
實際功能
文學意象
鈴铎既是古代實用器物,也是文學與文化符號,兼具聲學、宗教、藝術等多重價值。
白衛班姬辭辇保養貝宮悲素絲璧合珠連碧螺彩山讒妄超古冠今珫璜出岔子怛怖敦詩說禮兒輩繁擾分子運動論跟進國儲國而忘家洪柯槐榆渾箇嬌子劫掎借款積非習貫金城柳金珀科技寬贳昆和麥掠楚樂極生哀羅茵屢複漫淹球球人次人手軟盤入港三劉散慮三玄盛秋是古刷動水蕩黍累死緩訴幅貪陋網膜王僑威栗污種相猒仙霞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