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金屬響器名。大者為鈴,小者為铎。作為警戒、教化、齋醮、奏樂之用。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猶鈴鐸警耳,鐘鼓駭心。”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沅州秀才》:“俄聞鈴鐸音,若數壯夫負巨水,欲上復下。”
(2).挂于殿、閣、塔、觀檐角的風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中門當塗,有三精舍,上置輪相,鈴鐸虛懸。”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詩:“葳蕤寒不鎖,鈴鐸夜微鳴。” 清 唐孫華 《東林寺》詩:“我行山足下,了不聞鈴鐸。”
(3).鈴铛。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手搖鈴鐸,唪誦不輟。” 魯迅 《華蓋集續編·一點比喻》:“山羊……脖子上還挂着一個小鈴铎,作為智識階級的徽章。”
“鈴铎”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古代懸挂于寺廟、宮殿、樓閣等建築檐角的金屬響器,一般分為兩種:大者為鈴,小者為铎。兩者材質多為金、銅、鐵等金屬,通過振動發聲。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líng duó,其中“铎”是古代樂器的一種,形似鈴而小,常與鈴搭配使用。
實際功能
文學意象
鈴铎既是古代實用器物,也是文學與文化符號,兼具聲學、宗教、藝術等多重價值。
鈴铎(líng duó)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一種古老的樂器。鈴铎由兩個部分組成,兩個字都有各自的意思,但合在一起代表特定的樂器。
鈴铎的拆分部首是金(钅)和卓(王),分别位于左右兩邊。鈴字的筆畫數為9,分别是豎、橫、豎、撇、捺、撇、橫、豎。铎字的筆畫數為11,分别是豎、橫、豎、橫、橫、豎、撇、捺、捺、撇、撇。
鈴铎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繁體字中,鈴字保留了它的原始形态,而铎字則是被簡化為“鐸”。
在古時候,鈴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鈴字的上面多會加上一個小點,表示聲音的發出。而铎字則與現代寫法相比,少了一橫。
1. 傳統寺廟裡,常常挂着一串鈴铎。
2. 小孩子喜歡搖晃鈴铎,聽到悅耳的聲音。
鈴铛、鈴鼓、鈴聲、大鈴子
鐘、鈴、铛、銅鈴
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