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指 殷 代遺民中堅決不服從 周 朝統治的人。《書·畢命》:“毖 殷 頑民,遷于 洛邑 ,密邇王室,式化厥訓。” 孔 傳:“惟 殷 頑民,恐其叛亂,故徙於 洛邑 ,密近王室,用化其教。”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十:“‘ 武王 克 商 ,遷九鼎于 洛邑 ,義土猶或非之。’義士即《多士》所謂‘遷 殷 頑民’者也。由 周 而言,則為頑民;由 商 而論,則為義士矣。”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編第一章第二節:“ 殷 人被征服了以後事實上是作了奴隸,他們算是受盡了輕視和虐待的, 周 室的人稱他們為‘蠢 殷 ’,稱他們為‘頑民’,一直到 春秋 戰國 的時候都還把他們的後人當蠢人看待。”後泛指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朝的人。 宋 歐陽修 《晉祠》詩:“頑民盡遷高壘削,秋草自緑埋空垣。” 清 戴名世 《王學箕傳》:“況 明 統三百年之久,豈可無一義士,四海之大,乃不許有一頑民哉!” 魯迅 《呐喊·頭發的故事》:“頑民殺盡了,遺老都壽終了,辮子早留定了, 洪 楊 又鬧起來了。”
(2).愚妄不化的人。 唐 歐陽詹 《回鸾賦》:“于時厥有頑民,從愚至逆。”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健訟之誤》:“凡謂頑民好訟者,曰‘嚚訟’,曰‘終訟’,可也。”《老殘遊記》第七回:“小盜則隨時隨地無賴之徒,及失業的頑民,胡亂搶劫。”
“頑民”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行為頑固、不聽勸告的人,由“頑”(固執)和“民”(人民)組成,形容堅持己見、不願接受外界意見的群體或個體。
原指殷商遺民
周朝建立後,部分殷商遺民拒絕臣服,被周人稱為“頑民”。《尚書·畢命》記載:“毖殷頑民,遷于洛邑”,即周朝将這些人遷至洛邑以加強控制。郭沫若在研究中提到,周朝對殷人存在歧視,稱其為“蠢殷”“頑民”。
引申為“效忠前朝者”
後世用“頑民”泛指改朝換代後仍效忠舊政權的人,如宋代歐陽修《晉祠》詩雲:“頑民盡遷高壘削”。
泛指愚妄不化之人
唐代以來,“頑民”也指代頑固、難以教化的人。例如《老殘遊記》中描述:“失業的頑民,胡亂搶劫”。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避免混淆曆史與現代用法差異。如需深入考據,可查閱《尚書》《老殘遊記》等原文。
《頑民》是一個詞,形容那些不服從權威、桀骜不馴、難以管束的人民。
《頑民》由部首 “頁” 和 “民” 組成。
“頁” 的五筆編碼為 “ABN”, 其中左右結構都為一畫,上下結構是三畫。
“民” 的五筆編碼為 “REN", 其結構是五畫。
《頑民》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國風·北風》:“于以采蘩?于以柔矣。”其中“以柔矣”即為頑民的意思,指形容充滿野性、不受約束的人民。
《頑民》的繁體為「頑民」,與簡體字形近似,隻是筆畫略有變化。
古時候《頑民》通常寫作「頑氓」,這個寫法強調了人民的桀骜不馴、不服從的特點。
1. 這個部落中有一群頑民,不論族長如何命令都不肯改變。
2. 這個城市裡的頑民們口口聲聲要反抗統治,卻沒有付出任何實際行動。
1. 頑民心态
2. 頑民作風
3. 頑民行為
1. 頑固不化
2. 好鬥任性
3. 刁鑽狡猾
1. 順民
2. 馴良公民
3. 聽命民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