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參星和辰星,分别在西方和東方,出沒各不相見。辰星也叫商星。因用以比喻彼此隔絕。 漢 揚雄 《法言·學行》:“吾不覩參辰之相比也,是以君子貴遷善。” 宋 秦觀 《别賈耘老》詩:“翳我與君素參辰,孰為一見同天倫。” 明 無心子 《金雀記·惜别》:“天涯咫尺參辰,眼前難别意中人。” 清 錢謙益 《<陳喬生詩集>序》:“餘與 喬生 周餘 夏 肄,參辰阻絶,寥落於江雲嶺樹之間。”參見“ 參商 ”。
(2).泛指星辰。 漢 蘇武 《詩》之三:“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唐 孟雲卿 《悲哉行》:“行人念前程,不待參辰沒。”《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白日參辰現,北鬥迴南面。”
“參辰”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ēn chén,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參星與辰星
參星位于西方,辰星(又稱商星)位于東方。由于兩者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迹不同,永不相見,故常被用來比喻彼此隔絕或對立。例如:
泛指星辰
在部分語境中,如漢代蘇武的詩句“參辰皆已沒”,此處“參辰”代指所有星辰,表達時間流逝。
象征對立與隔絕
如成語“日月參辰” 和“參辰日月”,均比喻事物互不相容或人際關系的嚴重隔閡。
例:“政治理念不同,争論無異于參辰卯酉(彼此對立)”。
文學意象
古詩詞中常用參辰的“永不相見”特性寄托離别、相思之情,如“天涯咫尺參辰,眼前難别意中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于文學、曆史或特定成語中。若需表達“對立隔絕”,可用更通俗的“水火不容”“天各一方”等替代。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查字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參辰” 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具有深厚的曆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意思多層次,涵蓋了天文、曆法、算學等多個領域。
首先來拆分“參辰”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廠”,表示山的形狀,它的筆畫數目是8畫。
“參辰”一詞源于古代天文學,指向星座中最為重要的兩顆星星,即北極星和南極星。它們是在天空中永遠固定位置的星星,緊密相關于天空的測量和計算。古代的導航和航海活動都需要依賴于測量星辰的位置和角度,因此“參辰”也成為了測量和計算的代名詞。
“參辰”的字形在繁體中有一些變化。在繁體中,“參辰”被寫作“參辰”,它們的字形上區别在于第一筆的橫向勾起來,形狀更加複雜,但整體傳遞的意思和文化内涵是相同的。
在古時候,“參辰”的寫法也有所變化。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文字形象也有所改變。初唐時期,“參辰”寫成“參辰”,兩者的字形相似,但細節略有不同。由于古代文字并非規整統一的體系,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字形可能存在一些變異。
以下是“參辰”的一些例句:
1. 導航員根據“參辰”來進行航海定位。
2. 研究天文學需要掌握“參辰”的測量方法。
3. 在古代,人們将“參辰”視為重要的導航工具。
與“參辰”相關的組詞有:“參照”、“參考”等。這些詞語都和觀察、研究、引導等概念有關。
“參辰”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因為它代表了獨特的概念和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