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券的意思、焚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券的解釋

(1).指燒毀債券買得人心的典故。 戰國 齊 馮谖 為 孟嘗君 往 薛 地收債,臨行前問:“責收畢,以何市而反?” 孟嘗君 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于是 馮谖 矯命以債賜百姓,盡燒其券,民稱萬歲。見《戰國策·齊策四》。 宋 蘇轼 《穆父新涼》詩:“受恩如負債,粗報乃焚券。”

(2). 南朝 宋 顧綽 私財甚豐,,鄉裡士庶多負其債。父 觊之 設謀,焚燒文券,并宣語遠近:“負三郞債,皆不須還。”見《宋書·顧觊之傳》

(3). 唐 宋清 售藥債券堆積如山,歲終,度不能報,辄焚券,終不複言,積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十人。見 唐 柳宗元 《宋清傳》

(4). 後漢 常思 獻 宋 地絲息十萬兩債券, 太祖 即焚其券,诏悉蠲除之。見《新五代史·雜傳十一·常思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焚券是漢語中的曆史典故類詞彙,字面指焚燒契據文書,深層含義特指主動免除債務、施恩于民的仁義之舉。其核心語義與曆史典故緊密關聯,以下從詞典釋義與典故背景分述:


一、基本釋義

焚券(fén quàn)


二、典故溯源:馮谖焚券

該詞核心語義源于《戰國策·齊策四》記載的“馮谖焚券”事件:

戰國時,齊國孟嘗君的門客馮谖奉命至封地薛邑收債。見百姓貧苦無力償還,他假托孟嘗君之命“焚無用虛債之券”,将債券全部燒毀,百姓感激涕零。後孟嘗君失勢歸薛,民衆夾道相迎,方知焚券之舉赢得民心。

來源:《戰國策·齊策四》;《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載。

此典故成為“焚券”的文化原型,賦予其“棄債惠民”“收攬民心” 的象征意義。


三、引申與文學化用

後世文學作品中,“焚券”常喻指:

  1. 統治者施行仁政:如蘇轼《和陶詠三良》中“焚券免責除,此豈細事哉”,贊頌惠民政策。
  2. 個人輕財重義:陸遊《寓歎》詩雲“焚券蠲逋縱弗還,吾徒豈為饑寒計”,彰顯舍利取義的品格。

    來源:《蘇轼詩集》卷四十;《劍南詩稿》卷六十二。


四、權威辭書定義

《辭源》(修訂本)歸納其雙重含義:


結語

“焚券”從具體行為(焚燒契據)升華為文化符號,承載儒家“仁政”“重義”思想,成為漢語中表彰德政與高義的特殊語彙。其語義根植于《戰國策》史實,經後世詩文強化,固化于詞典釋義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焚券”是一個曆史典故性詞彙,核心含義指通過燒毀債務憑證(券)來收買人心或樹立道德形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典故來源

  1. 馮谖焚券(戰國時期) 馮谖為孟嘗君到薛地收債時,假托命令将債券賜予百姓并燒毀,聲稱這是孟嘗君“視吾家所寡有者”的仁義之舉,最終赢得薛地民衆擁戴。該典故出自《戰國策·齊策四》,成為“市義”(收買民心)的典型事例。

  2. 顧觊之焚券(南朝宋) 顧觊之因兒子顧綽放貸斂財,設計焚燒其債券,并宣告“負三郞債,皆不須還”,以此糾正家族不當行為。此事載于《宋書·顧觊之傳》,體現以毀契方式維護道德形象。

  3. 宋清焚券(唐代) 藥商宋清每年焚燒無法償還的賒藥債券,持續四十年,累計免除百餘人債務,成為仁商典範。

二、核心含義

焚券行為本質是通過免除債務換取民心或聲譽,常見于古代政治權謀或道德實踐:

三、文化影響

該典故衍生出成語“焚券市義”,被用于文學、史評中,成為“以退為進獲取支持”或“舍利取義”的象征符號。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戰國策》《宋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霭郁阿姆斯特丹敖不可長闆腐鼈伏碧泉才高行潔鸧金拆用産的陳抟馳車傳芭從戎辏攏丹垩點鼓彫琢疊肩東風過耳趸當耳冷法物馮夢龍富人浮漾官閣果熟蒂落國王橫金拖玉揮揮擠擠靜波舊營生居民區孔隙空中樓閣闊積躴躿連延列缺六紀免行錢弭轍粘滑青宮日後入腳潤格三蕉葉閃光燈笙篁神州陸沉索強龆齓土牢五陣賢會賢逸狎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