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羣後的意思、羣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羣後的解釋

1.四方諸侯及九州牧伯。2.泛指公卿。

詳細解釋

1.四方諸侯及九州牧伯。《書·舜典》:“乃日覲四嶽羣牧,班瑞于羣後。” 蔡沉 集傳:“羣後,即侯牧也。”《漢書·韋賢傳》:“庶尹羣後,靡扶靡衛。” 顔師古 注:“庶尹,衆官之長也;羣後,諸侯也。”

2.泛指公卿。《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羣後旁戾。” 李善 注:“羣後,公卿之徒也。”《宋書·文帝紀》:“羣後百司,某各獻讜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羣後"(qún hòu)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現代通常寫作“群後”。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諸侯或四方首領的總稱,常用于先秦文獻中,具有特定的曆史與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羣(群)

    • 本義為聚集、衆多,引申指群體、衆人。在“羣後”中特指衆多諸侯或四方邦國首領的集合。
    • 《說文解字》:“羣,輩也。從羊,君聲。”段玉裁注:“引申為凡類聚之稱。”
    • 古義指君主、首領,如夏商時期的“夏後氏”即夏朝君主。此處“後”與“王”相對,專指受天子分封的地方統治者。
    • 《爾雅·釋诂》:“後,君也。”

二、詞義與用法


三、權威文獻例證

  1. 《尚書》(儒家經典)

    • 《益稷》:“羣後德讓,百工惟時。”

      (諸侯以德相讓,百官各司其職。)

    •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尚書正義》。
  2. 《漢書》(正史)

    • 《郊祀志》:“羣後扈從,鱗萃雲集。”

      (諸侯隨行護衛,如雲聚攏。)

    • 來源:中華書局《漢書》校注本。

四、現代辭書釋義


五、文化意義

“羣後”反映了周代分封制的政治結構,是理解早期中國國家形态的重要概念。其使用多見于典章文獻,現代漢語中已屬生僻詞,僅存于曆史研究或古籍引用場景。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羣後”(qún hòu)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指代諸侯與地方長官
    在《尚書》《漢書》等典籍中,“羣後”最初指代四方諸侯及九州牧伯(即地方行政長官)。例如,《書·舜典》提到“班瑞于羣後”,這裡的“羣後”特指受封的諸侯。漢代文獻中,該詞也擴展為泛指公卿等高級官員,如《文選·東京賦》中“羣後旁戾”,李善注解釋為“公卿之徒”。

  2. 現代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羣後”解釋為“在人群中位居末尾或排名靠後”,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群體”與“後位”的現代聯想,需謹慎使用。


使用場景與辨析: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或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以确認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渡陳倉閉闇賓徒不哼不哈稱望車幰穿望出兌打印得對調粉鍛淬杜鵑花呃呃赙襚釜魚刮腸篦官封谷旦橫求還珠買椟悔讀南華奸亂交蝕結抹九十鈞等郡界孔教樂極悲生兩劑蟉結林谷裡司鸬鷀瘟麥争場美寳沒戲唱面薄密楊末腳畮鐘匿迹銷聲麒麟鬥青龍寺青死七字銳進桑蠍沙場贍缛神兵設員世資手如柔荑死皮賴臉恬淡無欲相杵相蕩稀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