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方諸侯及九州牧伯。2.泛指公卿。
1.四方諸侯及九州牧伯。《書·舜典》:“乃日覲四嶽羣牧,班瑞于羣後。” 蔡沉 集傳:“羣後,即侯牧也。”《漢書·韋賢傳》:“庶尹羣後,靡扶靡衛。” 顔師古 注:“庶尹,衆官之長也;羣後,諸侯也。”
2.泛指公卿。《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羣後旁戾。” 李善 注:“羣後,公卿之徒也。”《宋書·文帝紀》:“羣後百司,某各獻讜言。”
“羣後”(qún hòu)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代諸侯與地方長官
在《尚書》《漢書》等典籍中,“羣後”最初指代四方諸侯及九州牧伯(即地方行政長官)。例如,《書·舜典》提到“班瑞于羣後”,這裡的“羣後”特指受封的諸侯。漢代文獻中,該詞也擴展為泛指公卿等高級官員,如《文選·東京賦》中“羣後旁戾”,李善注解釋為“公卿之徒”。
現代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羣後”解釋為“在人群中位居末尾或排名靠後”,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群體”與“後位”的現代聯想,需謹慎使用。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或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以确認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羣後》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一群人在後面”。它常被用來形容一群人在某個人或某個事物的後面跟隨或追隨。
《羣後》的部首是“糸”和“八”,總共有11個筆畫。
《羣後》的來源于古代漢字,它是由繁體字演變而來,并在現代漢字中保留了這個詞語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羣後》的寫法是「群後」。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有所不同。《羣後》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是「羣後」。
1. 他們都是我的忠實《羣後》,永遠不會離開我的身旁。
2. 這個領導有着一群忠誠的《羣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有關《羣後》這個詞語的相關組詞包括:
1. 後羣:指一群人在某人或某地的後方。
2. 羣衆:指一群人或大量的人。
3. 羣集:指人們聚集在一起。
4. 羣情:指群衆的思想和情感狀況。
與《羣後》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
1. 跟隨:指跟在某人或某物的後面走。
2. 追隨:指為了追趕或跟從而緊緊跟在後面。
3. 跟隨者:指追隨某人或某組織的人。
與《羣後》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1. 獨行:指獨自一個人行動。
2. 離群:指與群體分離。
3. 領先:指在某個方面超過他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