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ry] 代稱成婚
親結其缡。——《詩·豳風·東山》
施衿結褵。——《後漢書·馬援傳》
亦作“ 結褵 ”。1.古代嫁女的一種儀式。女子臨嫁,母為之系結佩巾,以示至男家後奉事舅姑,操持家務。《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毛 傳:“母戒女,施衿結帨。”《後漢書·馬援傳》:“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下:“俟長成,求偶嫁之,止請夫人親結褵,以主其婚。”
(2).指男女結婚。 唐 喬知之 《雜曲歌辭·定情篇》:“由來共結褵,幾人同匪石。”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三折:“現如今 桃源 好結縭,問甚麼瓜田不納履。”《紅樓夢》第一○九回:“可憐一位如花似月之女,結褵年餘,不料被 孫 家揉搓,以緻身亡。” 龐樹柏 《鹣鹣行為邑中貞烈嚴毛氏作》詩:“佳期正三五,催粧可結褵。”
“結缡”(也作“結褵”)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的一種儀式,後演變為結婚的代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與儀式
根據《詩經·豳風·東山》記載,“親結其缡,九十其儀”描述了母親在女兒出嫁時,為其系上佩巾(即“缡”)并叮囑禮儀的場景。這種絲巾類似圍裙,象征女兒婚後需操持家務、侍奉公婆,體現母親對女兒婚後生活的告誡。
文化象征
“缡”不僅是服飾,更承載道德訓誡功能。如《後漢書·馬援傳》提到“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強調母親通過此儀式傳遞持家之道。
詞義擴展
唐代後,“結缡”逐漸泛指結婚,如權德輿的墓志銘中“結缡周月”即指新婚滿月。部分文獻中,“結缡”還與“結同心”等詞并用,表達婚姻中的情感聯結。
文學引用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頻繁出現,如屈原《楚辭》以“心結”喻憂思,唐代孟郊《結愛》用“結盡百年月”形容夫妻情深,體現其文化意涵的延展。
同義詞與演變
“結褵”“施衿結褵”均為同義表述()。隨着時代發展,其具體儀式淡化,但作為“成婚”的雅稱仍保留在文獻中。
總結來看,“結缡”融合了古代婚俗、倫理教育及文學意象,是理解傳統婚姻文化的重要詞彙。
結缡是指男女雙方訂立婚約,互相結為夫婦的意思。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緊密的關系,也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繫。
結缡這個詞由“纟”和“呂”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纟”是由絲字旁發展而來的部首,表示與織、絲等相關的意思;“呂”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紐扣、縫合等相關的意思。
結缡的筆畫數是9畫。其中,“結”的筆畫數為7畫,而“缡”的筆畫數為2畫。
結缡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古代婚姻習俗。古人認為結缡是男女雙方結為夫婦的象征,代表着兩個家庭的聯姻。在古代,婚姻是由父母之間商議決定的,結缡是婚姻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結缡的繁體字為「結緣」。
在古時候,結缡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結字的上方加上一點表示結合、結締的意思;缡字的下方加上纟表示與紐扣、縫線相關的意思。
1. 他們兩個人結缡已經有十年了,感情依然很好。
2. 這部電影以兩個人之間的結缡為主線,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結缡可以拆分為兩個獨立的詞語,分别是“結”和“缡”。
與“結”相關的詞語有:結合、結實、結交。
與“缡”相關的詞語有:缡幹、缡綢、缡帶。
結缡的近義詞包括:連理、組織、聯結。
結缡的反義詞包括:斷裂、疏離、解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