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結缡的意思、結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結缡的解釋

[marry] 代稱成婚

親結其缡。——《詩·豳風·東山》

施衿結褵。——《後漢書·馬援傳》

詳細解釋

亦作“ 結褵 ”。1.古代嫁女的一種儀式。女子臨嫁,母為之系結佩巾,以示至男家後奉事舅姑,操持家務。《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毛 傳:“母戒女,施衿結帨。”《後漢書·馬援傳》:“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下:“俟長成,求偶嫁之,止請夫人親結褵,以主其婚。”

(2).指男女結婚。 唐 喬知之 《雜曲歌辭·定情篇》:“由來共結褵,幾人同匪石。”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三折:“現如今 桃源 好結縭,問甚麼瓜田不納履。”《紅樓夢》第一○九回:“可憐一位如花似月之女,結褵年餘,不料被 孫 家揉搓,以緻身亡。” 龐樹柏 《鹣鹣行為邑中貞烈嚴毛氏作》詩:“佳期正三五,催粧可結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結缡(jié lí)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感的詞彙,本義指古代女子出嫁時将佩巾系于腰間,後引申為男女締結婚姻關系的雅稱。該詞最早見于《詩經·豳風·東山》"親結其缡,九十其儀",其中"缡"特指女子佩戴的蔽膝佩巾,系佩動作象征父母為女兒完成婚儀的重要環節。

在字源構成上,"結"取"締結、聯結"之意,"缡"從糸從離,《說文解字》釋為"緌也",即系冠纓帶的垂飾。這種絲織品作為婚儀信物,承載着古代"婦德"的教化功能,《儀禮·士昏禮》記載母親為女兒"結缡"時需行"戒辭"之禮,通過物質載體傳遞倫理規範。

現代漢語使用中,"結缡"多用于文學語境,常見于詩詞、婚慶題辭等典雅場合,如"結缡十載,琴瑟和鳴"。相較于"結婚""成婚"等常用詞,其語義更側重婚姻締結的儀式感和文化傳承意味。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将該詞标注為書面語,釋義層級包含字面動作與引申婚義雙重内涵。

在詞義演變方面,宋代《廣韻》已出現"缡,婦人香纓"的注解,明清時期文人筆記常以"結缡"代指士大夫階層的婚配。現代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強調該詞承載的禮制内涵,指出其作為華夏婚俗活态化石的語言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結缡”(也作“結褵”)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的一種儀式,後演變為結婚的代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本義與儀式
    根據《詩經·豳風·東山》記載,“親結其缡,九十其儀”描述了母親在女兒出嫁時,為其系上佩巾(即“缡”)并叮囑禮儀的場景。這種絲巾類似圍裙,象征女兒婚後需操持家務、侍奉公婆,體現母親對女兒婚後生活的告誡。

  2. 文化象征
    “缡”不僅是服飾,更承載道德訓誡功能。如《後漢書·馬援傳》提到“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強調母親通過此儀式傳遞持家之道。

  3. 詞義擴展
    唐代後,“結缡”逐漸泛指結婚,如權德輿的墓志銘中“結缡周月”即指新婚滿月。部分文獻中,“結缡”還與“結同心”等詞并用,表達婚姻中的情感聯結。

  4. 文學引用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頻繁出現,如屈原《楚辭》以“心結”喻憂思,唐代孟郊《結愛》用“結盡百年月”形容夫妻情深,體現其文化意涵的延展。

  5. 同義詞與演變
    “結褵”“施衿結褵”均為同義表述()。隨着時代發展,其具體儀式淡化,但作為“成婚”的雅稱仍保留在文獻中。

總結來看,“結缡”融合了古代婚俗、倫理教育及文學意象,是理解傳統婚姻文化的重要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鼈燥駁濫駁難財神策選長陌蚩弄颠沉點眼發迷返複番樂婦女學艮嶽官儀刮魚漢臯佩鶴澗懷惡懷私慌惚回填江蘇省節日翁津幹驚心褫魄精曜絕少分甘坎坷不平掠抄燐亂賃銀禮物鹭序謾誠木臼尼阻衄挫娉娉嫋嫋屁事掊斥曲局仁鄙恃性始願霜鬓數得着説短道長送官蒜缽子酸恨損傷騰噬天顯抟治退路駝橐驒驒下葬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