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而何的意思、而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而何的解釋

(1).猶如何。怎樣。《左傳·昭公四年》:“ 牛 謂 叔孫 :‘見 仲 而何?’” 杜預 注:“而何,如何。”

(2).猶如何。怎麼。《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謂我敝邑,邇在 晉國 ,譬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孟子·盡心下》:“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漢 王充 《論衡·順鼓》:“久雨湛水溢,誰緻之者……擊鼓攻社,而何救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而何”是一個古漢語中的疑問代詞組合,主要用于先秦至漢代的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而何”可拆解為連詞“而”與疑問代詞“何”的組合,主要表達兩種含義:

  1. 表疑問或反問

    相當于“如何”“怎麼”“為什麼”,強調對原因或方式的追問。

    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人奪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傷?”(“庸何”與“而何”用法相通,意為“有什麼”)。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表感歎或強調

    在反問句中加強語氣,帶有“何況”“豈能”之意,凸顯事理的不容置疑。

    例:《戰國策·趙策三》:“十人而從一人者,甯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而”表轉折,“何”強化反問)。

    來源:《古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


二、用法分析

  1. 語法功能

    • 作狀語:修飾動詞,詢問方式或原因。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中“而”連接分句,“何”隱含于語境)。

    • 獨立成句:表強烈質疑,如“而何不仁若是乎!”(為何如此不仁)。

      來源:《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大學出版社)

  2. 語境特征

    多見于對話或議論中,體現說話者的質疑、反駁或感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語義。

    例:《莊子·逍遙遊》:“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而”表轉折,“何”隱含對比較的诘問)。


三、典籍例證

  1. 《荀子·勸學》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而”連接因果,“何”以反問強調必然性)。

    來源:《諸子集成》(中華書局校注本)

  2. 《史記·項羽本紀》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而”表假設,“何”直指羞愧之情)。


參考文獻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無直接線上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而何”是古漢語中的常見疑問詞組,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可通過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表示疑問或反問
    “而何”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如何”“怎樣”或“怎麼”,用于疑問句或反問句,強調對原因、方式或結果的追問。例如《左傳·昭公四年》中“牛謂叔孫見仲而何?”(如何安排會見仲?)。
    《漢書·儒林傳》 的反問句“非殺而何?”(不是殺掉還能如何?)也屬此類用法。

  2. 強調質疑或否定
    在部分語境中,“而何”帶有駁斥或否定的語氣。如《孟子·盡心下》提到“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怎會出現血流成河的場景?),通過反問表達對誇張描述的質疑。

二、用法特點

三、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中,“而何”已極少使用,但在仿古表達或文學創作中偶見,如造句示例:“而何來猛獸,蹒跚而向伯利恒?”(化用葉芝詩句,表達對未知的困惑)。

“而何”是文言中多功能的疑問詞,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語義傾向。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本初子午線敝窦荸荠趁風轉帆宸奎觸目如故電磁波反關俘劫符禁簠粱怫悒高世跪進何水部薦食鏡袱楫師九街舉義狂僻啦呱狼蟲廊閣戀愛料口買官鬻爵梅仙蒙晦暮情牛拘朋類骈體文牆垣壤隔入閣挼祭上指善性舍下師姑市阓耍猴兒水晶猴子書樓湯井挖耳外流湖惟屏文梓五代史侮翫下筆如神險服項珠見世面小倦希臘縰履嬉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