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探聽。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 淩準 等主謀議唱和,採聽外事。” 宋 蘇轼 《謝制科啟》:“通變者恐人才之未盡,故詳於採聽而畧於臨時。”
(2).猶采納。 宋 歐陽修 《論修河第三狀》:“臣前已具言 河 利害甚詳,而未蒙採聽。”
收集聽取。《國語·晉語六》“風聽臚言於市” 三國 吳 韋昭 注:“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三》:“《古今詩話》雲:‘ 太祖 采聽明遠,每邊事,纖息必知。’” 鄭觀應 《盛世危言·商務三·附錄》:“旅蒙 盛杏蓀 、 唐景星 、 徐雨之 三觀察,采聽商情,禀請傅相幫辦招商局。”
“采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采聽”由“采”(搜集)和“聽”(聽取)組成,核心含義是通過主動探聽或收集來獲取信息。根據記載,它常帶有隱秘性,多指秘密收集情報或暗中探聽消息。
探聽消息
指通過觀察、詢問或暗中調查獲取信息。例如唐代韓愈《順宗實錄》中提到“采聽外事”,即指探聽外界動态。
采納意見
宋代文獻中,“采聽”引申為對他人建議的采納。如歐陽修在奏折中寫道“未蒙采聽”,表達意見未被上級聽取。
收集信息
廣義上也可指廣泛聽取各方言論,如《國語》中韋昭注“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即收集市井傳言以了解民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和中的文獻來源。
采聽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有着以下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采聽指的是采集和傾聽,通常用來描述人們從外界環境中獲取信息、聲音或音樂的行為。
采字的部首是⺾(草字頭),聽字的部首是耳。采的筆畫數是8,聽的筆畫數是7。
采聽是漢語演變而來的詞語,其來源于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含義。
采聽的繁體字為採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采和聽的形狀可能略有不同,但仍保持其基本的詞義。
他喜歡到山裡采聽昆蟲的聲音。
采集、采訪、聆聽、聆聽器、聽覺
采集、聽取、聆聽
發出、發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