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以安定。《書·盤庚上》:“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厎綏四方。” 孔穎達 疏:“繼復先王之大業,緻行其道以安四方之人。”
“厎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部分來源(如)提到“厎綏”有壓抑、束縛之意,可能與字形混淆或特殊語境相關。但此釋義缺乏廣泛典籍支持,建議結合上下文謹慎使用。
多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中,描述國家治理、社會安定等宏觀層面的穩定狀态。例如:“厎綏四方”可形容統治者平定天下、安撫民心的功績。
《厎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思是安撫。它通常用來表示通過溫和、友好的方式來平息争端或安慰困擾的人心。可以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這個詞。
《厎綏》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廠(廠字底部)和纟(纟字左側),它的總筆畫數是8。
《厎綏》源自于中國古代文獻《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在這些字典中,它被解釋為用手放在胸前對人進行安撫和勸解。
《厎綏》的繁體字是「厏綏」,它保留了原來的形狀和結構,但筆畫有所調整。
在古代,「厎綏」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主要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厎綏」的例句:
1. 君子行厎綏之教,不以力克人,乃以德化人。
2. 親民政策是厎綏民衆情緒的有效手段。
與「厎綏」相關的詞彙有:
1. 厎:表示安撫、安心。
2. 綏:表示安撫、平息。
與「厎綏」意思相近的詞有:
1. 安撫:表示通過溫和、和善的方式來平息或安慰。
2. 勸解:表示通過勸說和解釋來安慰或解決問題。
與「厎綏」意思相反的詞有:
1. 煽動:表示通過扇動、激發情緒來引起争端或騷亂。
2. 煽動:表示通過扇動、激發情緒來引起争端或騷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