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以安定。《書·盤庚上》:“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厎綏四方。” 孔穎達 疏:“繼復先王之大業,緻行其道以安四方之人。”
“厎綏”為古漢語複合詞,讀音為dǐ suí,由“厎”與“綏”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達到安定”或“實現安撫”,多用于描述政治治理或社會穩定的結果。
從構詞角度分析:“厎”通“緻”,《說文解字》釋為“緻也,從廠氐聲”,引申為達成、實現;“綏”本義為車中繩索,《爾雅·釋诂》注“安也”,後指安撫、安定。二字連用最早見于《尚書·康诰》:“用厎綏四方”,鄭玄注曰:“厎,緻;綏,安也”,意為使四方臣民獲得安定。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具有兩重語義指向:其一指統治者通過德政實現國家太平,如《尚書·盤庚》載“厎綏兆民”;其二指自然規律的和諧運行,如《詩經》毛傳注疏中“陰陽厎綏”的天地調和狀态。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書面語用詞,釋義為“緻使安定”。
“厎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部分來源(如)提到“厎綏”有壓抑、束縛之意,可能與字形混淆或特殊語境相關。但此釋義缺乏廣泛典籍支持,建議結合上下文謹慎使用。
多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中,描述國家治理、社會安定等宏觀層面的穩定狀态。例如:“厎綏四方”可形容統治者平定天下、安撫民心的功績。
敗膏虣露抱衾碧螺丞輔騁肆趁旨池溜蟲蝗粹語儋負打殺達生登勒伐烏林風塵之變豐悅狗仔子裹燒還屦合與虎脊艱難蹇寓解腕禁持荊劉拜殺九鳸決勝千裡隽潔拉關系療憂理工流亮沒世無稱墨鏡謀虹漰澌千折清靜無為輕懈讓路人棄我取肉桃子散商扇繖沙塢神呪絁紬施爵肅懋天端網車玩火萬劫完美無疵惟念無直綫團洗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