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蕭拆魚 ”。一種以蒿艾承托曝曬而成的幹魚。 三國 魏 曹操 《四時食制》:“蕭拆魚,海之乾魚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鮑魚》:“鮑,即今之乾魚也,魚之可包者,故字從包。《禮記》謂之薧,《魏武食制》謂之蕭折,皆以蕭蒿承曝而成故也。”
“蕭折魚”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
基本定義
指一種以蒿艾(草本植物)承托、通過曝曬制成的幹魚,古代多見于文獻記載。其名稱也寫作“蕭拆魚”。
曆史文獻依據
三國時期曹操在《四時食制》中提到“蕭拆魚,海之乾魚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記載其制作工藝,說明該詞與古代食品加工相關。
讀音與寫法
拼音為xiāo shé yú(部分來源标注為“xiāo zhé yú”),存在多音字現象,可能與方言或曆史用字差異有關。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人或事物曆經磨難、挫折”。但需注意:
若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考據,建議優先采用傳統釋義;若用于比喻性表達,需結合上下文明确其引申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四時食制》《本草綱目》等原文。
“蕭折魚”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模樣憔悴、形容落寞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人的神情或狀态。
“蕭”字的部首是“艸”,它的拼音是“xiao”,它的筆畫數是12畫。
“折”字的部首是“手”,它的拼音是“zhe”,它的筆畫數是7畫。
“魚”字的部首是“魚”,它的拼音是“yu”,它的筆畫數是8畫。
“蕭折魚”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最早出現在宋代楊萬裡的《臨江仙·閑眠少頃》詞中,用以描述人的憔悴形象。後來,這個詞就被廣泛運用于其他文學作品和日常用語中。
在繁體字中,同樣表示“蕭折魚”的詞語是「蕭折魚」,拼音和意思都相同,隻是字形有所區别。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一些字的形狀和結構可能與現代不同。但對于“蕭折魚”這個詞來說,并沒有特殊的古代寫法,它的字形和現代基本一緻。
1. 他一臉蕭折魚的表情,看上去好像很憂傷。
2. 她的眼神裡透露出一絲蕭折魚的意味,讓人覺得有些心疼。
3. 這部電影中的角色形象非常蕭折魚,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 蕭瑟:形容風聲或音樂聲柔和而凄涼。
2. 折病:指憔悴病弱。
3. 魚龍混雜:形容人群中雜亂無序。
1. 近義詞:憔悴、悲傷、憂郁、疲憊。
2. 反義詞:神采奕奕、容光煥發、充滿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