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秋令時節。 晉 張協 《七命》:“若乃白商素節,月既授衣。”《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秋曰白藏……節曰素節、商節。” 宋 歐陽修 《水谷夜行寄蘇子美》詩:“我來夏雲初,素節今已屆。” 明 何景明 《雜詩》之一:“西陸移脩晷,素節多寒陰。”
(2).特指中秋、重陽等秋季佳節。 唐 王績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詩:“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宋 辛棄疾 《滿江紅·中秋》詞:“況素節揚輝,長是十分清徹。”
(3).清白的操守。 唐 喬知之 《羸駿篇》:“丹心素節本無求,長鳴向君君不留。” 清 趙翼 《石刻諸葛忠武侯像歌》:“八百株桑傳素節,二千尺柏颯英姿。” 清 周亮工 《同蘭江趙丙三往返北道歸渡滹沱》詩:“遐心儀劍道,素節托雲根。”
(4).指竹。 唐 杜甫 《課伐木》詩之二:“蒼皮成委積,素節相照燭。” 仇兆鳌 注:“蒼皮指木,素節指竹。”
“素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秋令時節
指秋季或與秋天相關的時節。例如晉代張協《七命》中“白商素節,月既授衣”,宋代歐陽修詩句“素節今已屆”均以“素節”代指秋季。
特指中秋、重陽等秋季節日
唐代王績《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用“素節”指重陽,宋代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則形容中秋的“素節揚輝”,說明其常用于秋季佳節。
清白的操守
比喻人堅守高尚品德,不受外界誘惑。如唐代喬知之詩“丹心素節本無求”,清代趙翼詩句“八百株桑傳素節”,均贊頌廉潔正直的品格。
指代竹子
因竹子的素雅形态與氣節,杜甫《課伐木》中“素節相照燭”以“素節”喻竹,仇兆鳌注解亦明确此意。
如需更深入的例句或典故解析,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來源。
素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指在平日裡養成的良好品德和習慣,特别是指節儉、謙虛、誠實、恭敬等方面的德行。
素節的拆分部首是⺡(糸)和舌(舌)。
它總共有13畫。
素節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海骥》這篇文章中。此外,素節在古代文獻中也多有出現,它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道德觀念。
素節在繁體中寫作「素節」。
在古代漢字中,素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素節也可以寫作「素潔」,意思仍然相同。
1. 他一直保持着素節,從不浪費。',
2. 素節是一個人品質的體現。
素質、節日、誠實、謙虛
廉潔、規矩
浪費、不德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