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顆鹽的意思、顆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顆鹽的解釋

一種未經煉制的粗鹽。俗稱粒鹽。與末鹽、散鹽相對。《周禮·天官·鹽人》“苦鹽” 唐 賈公彥 疏:“盬,謂出於鹽池,今之顆鹽是也。” 孫诒讓 正義:“蓋以味言則曰苦鹽,以形言則曰顆鹽。”《宋史·食貨志下三》:“引池而成者曰顆鹽,《周官》所謂盬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顆鹽(kē yán)是漢語中對特定形态食鹽的專業稱謂,特指結晶完整、顆粒分明的粗粒鹽。以下從詞典釋義、工藝特征及曆史應用三方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形态特征

《漢語大詞典》定義“顆鹽”為“顆粒狀的食鹽”,區别于粉末狀的“末鹽”或“散鹽”1。其核心特征包括:

  1. 物理形态:晶體結構完整,肉眼可見明顯顆粒,質地堅硬;
  2. 生産工藝:通過天然蒸發結晶(如池鹽)或人工熬煮(如鍋鹽)形成,未經過深度粉碎加工2。

二、曆史文獻中的權威記載

  1. 《天工開物·作鹹》(明·宋應星)

    明确記載鹽品分類:“凡鹽見水即化,見風即鹵,見火愈堅。收藏家以炒鹽散置甕中,顆鹽密築乃固”,指出顆鹽因結構緻密更耐儲存3。

  2. 《宋史·食貨志》

    記載宋代鹽法:“顆鹽産解池……末鹽出瀕海諸州”,将“顆鹽”列為池鹽的代表形态,與海鹽制成的“末鹽”并稱4。


三、傳統工藝與現代應用


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化學卷》. 科學出版社.
  3. 宋應星. 《天工開物》. 明崇祯十年刻本.
  4. 脫脫等. 《宋史·食貨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5. 郭正忠. 《中國鹽業史(古代編)》. 人民出版社.
  6. 輕工業部鹽業科學研究所. 《鹽業工藝手冊》. 輕工業出版社.

(注:因古籍及專業文獻無直接可鍊接的權威線上版本,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文獻信息。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顆鹽”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未經煉制的粗鹽,俗稱“粒鹽”。與末鹽(粉末狀鹽)、散鹽(精制散狀鹽)相對,屬于古代鹽的分類之一。


二、曆史背景

  1. 名稱由來

    • 唐代賈公彥在《周禮注疏》中提到:“盬(gǔ)謂出于鹽池,今之顆鹽是也”,說明其名稱源于鹽池直接産出的顆粒狀粗鹽。
    • 宋代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解釋:“以味言則曰苦鹽,以形言則曰顆鹽”,表明“顆鹽”是從外形特征命名的。
  2. 生産與用途
    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引池而成者曰顆鹽”,即通過鹽池自然結晶形成的鹽,常用于古代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用。


三、相關名稱


四、應用場景

古代文獻中常見于鹽政記載,例如宋代規定“顆鹽地界”的百姓不得私帶其他鹽類入城,違者受罰。現代語境中,該詞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白區八證镖行冰顔比翼鳥昌基讒口铄金撐駕丑奴兒出適蹙蹙靡騁儋耳大原多勞多得多足動物伐阇羅發甲浮玉剛豪貢賢垢面關堡貴賣賤買顧小失大何足道哉猾黠胡來绛老監食籍兵進伎舊大陸侃爾來莅老姑娘冷翠裡擋昧死麪豉邈影默求墨突咆哮瓢笠驅番燒鑪生意盎然石龍時式手植耍牌子司的克松音太皥他山攻錯頭兜鄉從纖密效誠瑕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