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餽節的意思、餽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餽節的解釋

舊時節日相互送禮。謂之“餽節”。餽,通“ 饋 ”。《元典章·戶部七·雜例》:“一勾到官,便則枷禁決撻,恣意騙脅,以供餽節之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餽節(kuì ji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用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以禮物表達禮節”,多用于古代社會交往場景。該詞由“餽”(同“饋”,表贈送)與“節”(表禮儀規範)構成,詞源可追溯至《周禮·天官·膳夫》記載的“凡王之饋,食用六谷”,其中“饋”即奠定了禮贈行為的儀式性基礎。

在具體語用中,“餽節”特指遵循特定時節或禮儀場合的贈禮行為。如明代張岱《陶庵夢憶》所述:“歲時餽節,踵門者如市”,生動描繪了節慶期間密集的禮尚往來現象。這種行為既包含物質層面的禮品交換,更承載着維系社會關系的文化功能,符合《禮記·曲禮》中“往而不來,非禮也”的互動倫理準則。

從文字學角度分析,“餽”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饷也”,段玉裁注強調其“以食食人”的本義,後引申為禮節性饋贈;“節”則取《康熙字典》“竹約也”的約束義,二者結合形成具有儀式規範性的贈禮概念。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禮俗文獻時仍具重要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餽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舊時在節日期間相互贈送禮物的習俗。其核心含義包含:

  1. 節日互贈:特指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慶時的禮節性往來
  2. 行為與物品的雙重含義:既指贈送禮物的行為,也可代指所贈之物本身

二、字義解析

三、曆史溯源

最早見于元代法典《元典章·戶部七》,揭露當時官吏借節日之名行勒索之實,說明該習俗在宋元時期已形成制度化的社會現象。明清時期逐漸演變為較純粹的禮儀往來。

四、現代衍變

當代類似行為包括:

提示: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研究古代民俗時可參考《元典章》《東京夢華錄》等文獻,當代交流建議使用「節日贈禮」等現代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

安泰白雲居班草襃閻北國表式唱機朝斯夕斯丞簿敕喚爨龍顔碑爨煙搭鈎調值獨豹二料孚愉剛罫鋼七郎當高天厚地革流歸土怪說館谷官柳花台狐藉虎威加官狡兔三穴金疊警辯極頭麻化據争狂颷枯木死灰理論家麟趾褭蹏劉覽門倌偏箱車潎潎乾杯情由器玩起先蝾蚖鋭标繩帶時語贖免輸油管遂初肅敬瑣啬探險天阿痛念凸版印刷圖史文行